明清武陵地区赶苗拓业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清时期的赶苗拓业是历代封建王朝“平蛮”政策的延续与升华,其不见于封建正史,却大量存在于当今武陵地区的方志、族谱、碑刻及民间传说之中,并在当今少数民族心中形成了共同的历史记忆。目前关于赶苗拓业研究还处于一个薄弱环节。因此,本文在详细收集武陵地区文献资料和民间传说的基础上,运用历史学、民族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发生在明清时期的赶苗拓业事件作一个综合性的研究,旨在分析武陵地区赶苗拓业的发展过程以及其带来的影响。苗族作为武陵地区少数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历史上创造了独特的民族文化,而且也为武陵地区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当前武陵地区正处于国家抚贫和重点开发的区域。为此,国务院在2011年颁发了关于武陵山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因此,研究以苗族为代表的赶苗拓业事件,不仅可以剖析明清时期苗族的迁徙与分布,也可以了解明清苗族的发展状况,为当今武陵地区苗族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历史信息和参考依据。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选题缘起、研究意义、研究综述、研究方法及创新点。第二部分为武陵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和政区沿革;主要是对明清武陵地区赶苗拓业形成背景的了解。第三部分为明清武陵地区赶苗拓业的基本概况。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笔者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对赶苗拓业定义的看法;二是通过对渝东南、黔东北及湘西三个地区赶苗拓业的叙述和梳理,使明清武陵地区的赶苗拓业有一个清晰的发展脉络;三是简述赶苗拓业对苗族迁徙方向的影响;第四部分为明清武陵地区赶苗拓业形成的原因辨析,笔者主要从明清统治者对苗族的政策、土著居民的减少和外来移民的增加、苗族的自身因素、封建地主和客民对苗族土地的掠夺四个方面来分析其形成的原因。第五部分为明清武陵地区赶苗拓业的影响;笔者主要从地名文化、民族分布格局以及山地开发三个方面,对明清赶苗拓业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归纳分析。第六部分为结语。
其他文献
中国社会转型的表现之一就是出现了传统性与现代性交织的城乡文化并置。正如李克强总理在《论我国经济的三元结构》中表述的:我国经济发展必须经历一个农业部门、农村工业部门
在全球化时代潮流中,不同民族和文化如何共存发展、携手共进成为全人类共同面对的重要问题,它影响到各民族及其文化的未来发展水平和趋向。针对这一问题,学术界有较多观点和分歧
确定2008年为全省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年,是省委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举措。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
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发展,物联网技术也实现了非常迅速的发展,它属于一种全新的信息技术,主要是利用激光扫描仪、射频识别技术以及红外摄像技术等把物品和互联网连接在一起,从
公共人类学于上世纪90年代末产生,并成为21世纪美国及国际人类学发展的新的趋势。公共人类学融合了应用实践人类学、涉入人类学、合作人类学等人类学研究的方法和途径,倡导与当
在报业广告连续几年呈现下滑的态势下,江西宜春日报社围绕重大新闻事件、重要节庆活动以及当地市场需求,积极开展活动,创新活动模式,实现了广告收入的增长。 With newspaper
水俗文化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形态,从一定意义上丰富了民俗文化的内容体系。本文主要以宁夏南部干旱山区水俗文化现象作为主要切入点,通过田野调查对它考证辨析,分析考问水俗现象
目的研究焦性没食子酸对水生生物的毒性作用。方法以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Chick)、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和多刺裸腹溞(Moina macrocopa)作为受试对
“村寨旅游”最早于1960年代出现在西方人类学家的研究中,进入到我国学者视野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1995年前后,国家旅游局从国家政策层面大力提倡少数民族地区村寨旅游,1997年全
目的建立同时检测果蔬中23种有机磷类农药的快速灵敏的分析方法。方法采用气质联用的方法,同时对果蔬中的23种有机磷类农药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结果所有23种有机磷类农药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