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一座风姿绰约的城市,是真正意义上的国际都会,大多数学者在寻找中国现代性城市根源的时候,都会将高潮锁定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不仅如此,整个中国对都市文化的寻根大多会触摸到上海,因此上海的三十年代是具有特殊意义的。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在于从民俗学的角度,以三十年代这个特殊的时间段为背景,通过研究上海都市新民俗对人民的影响以及其背后的意义,来研究上海都市新民俗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它的特点,这对于民俗学及其学科下的都市民俗学,以及上海的海派文化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虽然前人关于上海三十年代的研究很多,但大部分是关于海派文艺学的,很少有人从民俗学的发展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挖掘其背后的意义。上海三十年代的民俗,与农耕社会下的“传统民俗”有着巨大区别,同时,它也是比古代形成的“都市民俗”更现代,更有特色的一种民俗,它身上的传统农耕时代的民俗印记已经模糊,相反的,西方社会的生活印记在其身上十分明显,同时,它具有一种特殊的,新鲜的融合力,将上海原本的生活方式和西方的生活方式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打造出一种全新的,特别的民俗,这是一种都市新民俗。上海三十年代民俗的特征,在于它并不是一个基于原来基础上的渐进的过程或者是缓慢的历史过程,而是在相当的程度上受到了外部即西方的冲击而造成的,这种冲击是迅猛而有力的,带有毁灭后重生的意味,正是因为这种冲击,上海才能不断的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在这些珍贵的特点的作用下,最后形成了自己独一无二的风格。作为民俗上层产物的海派文化也传承了上海都市新民俗的开放性、创造性、扬弃性和多元性,成为了一个特有的文化派系。同时,不仅仅是文化,整个上海都弥漫着竞争、宽容,以及快速的习惯,并一股风气的蔓延至社会的各个阶层,最后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事实,这就是一种“都市新民俗”,它是原来的上海没有的一种民俗,更是广大的农村不具备的,甚至比较传统的中小城市,也阙如的。总结下来,上海的新民俗,即“务实而进取、宽容、快速”的风气,在三十年代上海特殊的背景下发展,从高度、宽度、和速度三个角度全方位地蔓延,慢慢地,不仅仅是出现在上层的意识,也体现在了上海人民生活的各个阶层和领域中,变成了普通民众的普遍心理,最后成了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