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电针干预兔面神经损伤恢复期后面神经的病理变化以及神经元存活率、Cyto-c表达调控,探究电针促进面神经损伤恢复的作用机制,进一步阐述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病恢复期的部分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一些理论依据。方法:将50只健康成年新西兰实验兔分为: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针刺组、电针组,每组10只。空白对照组不造模,模型组、针刺组、电针组造面神经损伤模型,假手术组只行手术剖出面神经但不压榨。造模后针刺组、电针组于术后7天分别开始针刺、电针干预,其他组不做干预,只做相同抓取。每天观察动物面肌运动情况,并评分后记录,术后28天取材、切片、染色,镜下观察各组面神经轴突数目、神经核神经元存活情况以及Cyto-C阳性细胞数,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干预结束(术后28d)后,空白组、假手术组各项指标均优于模型组、针刺组、电针组。模型组、针刺组、电针组三组相比较:1.面肌运动评分:(1)针刺组、电针组面肌评分自身前后以及与模型组之间对比(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电针组评分低于针刺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神经元存活率:(1)针刺组、电针组神经元存活率均高于模型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电针组优于针刺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单位面积轴突数目:(1)针刺组、电针组均高于模型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电针组高于针刺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Cyto-C阳性细胞数:(1)针刺组、电针组明显少于模型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电针组比针刺组少(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电针可能是通过减少神经元胞体Cyto-C的释放,阻止caspases级联反应,抑制细胞凋亡的线粒体通路,提高神经元存活率及促进轴突再生,从而促进兔损伤面神经的恢复;为临床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恢复期提供了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