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的证券市场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初,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然而,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相比,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和缺陷,仍不能看做是一个成熟的市场。体制法规不健全、监管手段单一、投资理念缺乏等特征,给市场带来了很大的不稳定性,股市的波动偏离了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进而阻碍了证券市场的发展。针对中国证券市场波动幅度剧烈、投机氛围浓厚的特点,完善市场功能合乎逻辑的政策建议就是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其中尤以证券投资基金为主。证券投资基金作为专业化的投资工具,有着更科学的投资分析方法、高素质的管理团队和良好的投资理念,监管者寄希望于投资基金的投资行为和风格以降低市场的非理性的波动,以此推动证券市场的稳定发展。由此,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得以快速发展起来。然而,随着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人们发现,证券投资基金实际的市场行为并不是最初认为的那么科学理性,也有着自身的不足,证券投资基金对股市作用也开始众说纷纭。2007年底的金融危机波及全球,证券市场受到很大的冲击,,在我国这样一个新兴的市场上,证券投资基金究竟是起到稳定市场、抑制股价波动的作用,还是起到相反的作用;多年来我国大力发展的证券投资基金到底和监管当局的政策本意是否一致。这些问题都是伴随着证券投资基金大发展时需要亟待回答的重要问题。本文首先从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基本特征、发展历程以及现状开始进行梳理,对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基本情况做了大概的认识和了解。然后,对国内外关于证券投资基金与证券市场波动关系的文献进行了回顾,以便提出更加合理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在此前提下,本文分别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出发进行分析,研究在金融危机前后这段时间内,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对证券市场波动性的影响作用。最后对于以上实证结果,本文通过协整关系进一步分析,探讨了基金市场和股市之间关系的长期稳定性。在微观角度方面,本文用个股股票益率的标准差作为度量股市波动性的指标,同时剔除大盘波动以及其他因素影响,用证券投资基金的持股比例来反映基金的交易行为。然后,采用截面数据回归方法,建立多变量的线性回归模型,研究个股的波动率和投资基金持股之间的关系。在宏观角度方面,考虑到整个证券市场,本文用证券市场的股指收益率的标准差作为股市波性的衡量指标,并考虑其他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如货币供应量、国内生产总值、利率等,将其作为控制变量,考察去除宏观经济因素后,股市波动和基金整体持股之间的关系。在协整研究方面,主要研究整个股票市场和基金市场之间的关系,本文用市场股指和基金指数作为两个市场的研究变量,研究两者之间的协整关系。微观角度的实证分析发现,在金融危机前,证券投资基金持股比例和股票的波动率之间更多的是呈同方向变化,即表明证券投资基金的行为加剧了股市波动;在金融危机期间,基金持股比例和股票的波动率呈反向变化的情形居多,但是通过计量经济学的显著性检验的估计系数很少,所以,这一时期,我们无法肯定地判断基金行为对股市就一定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从控制变量系数的估计结果看到,流通股本和股票的收益率与股票波动的相关关系较为显著,均与股票的波动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表明流通股本越大或者股票的收益率越高越具有降低股票价格波动的作用;从变量系数的绝对值看,股票收益对股票价格波动影响更大。宏观角度实证结果表明,在金融危机前的一段时间内,股市波动和持股比例成正向关系,即随着投资基金持股比例的增加股市的波动频率加大,根据估计系数,每当基金的持股比例增加1%,股市的波动率性将增加26.17%,说明在此期间内投资基金的交易行为加剧了市场的波动,而且这种负面的影响很大;在金融危机发生后,股市波动率和投资基金的持股比例成负向关系,即投资基金持股比例的增加降低了股市的波动,当基金的持股比例增加1%,股市的波动率将降低7%,表明这段时间内,投资基金的投资行为对股市的稳定起到积极作用。基于协整分析,发现在金融危机前的市场状态下,基金市场和股票市场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即基金市场的波动会带来股票市场波动的加剧;而在金融危机爆发后的市场状态下,两者不存在长期均衡的关系,基金市场的波动不能够带来股市的波动加剧或减缓。从整个区间上看,也无法确定两者之间长期稳定的关系。因此,本文认为证券投资基金对股市的影响还很难给出统一的结论,不同时期所起的作用不同。从整体上看,基金对股市的负面影响要大于正面的影响。究其原因,文中做了初步的探讨,同时给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本文主要特色之处有以下几点:一是微观研究上,在文献研究基础上对实证模型进行了改进,使得模型更能反映实际变量之间的关系。二是从宏观角度进行了实证分析,以往文献的研究中,部分学者在得出基金和股市的关系后,只是将宏观经济变量作为影响因素进行理论上的分析,将其引入实证分析的案例并不多见。三是本文从微观角度、宏观角度以及整个市场的协整关系进行了带有比较性的分析,使研究的角度也更全面和具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