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传统食礼,是在中华传统社会演变中形成的重要行为规范,在当代社会有着重要的伦理启示和价值意蕴。其作为中国传统食礼文化的重要指引和典型例证,为中华传统进食思想的传承和发展贡献了应有之力。纵观中华传统食礼的发展历程,自原始社会下的“茹毛饮血”状态开始,经过礼法严明的先秦社会,逐步向规范化、完备化方向形成;至秦汉时期,伴随着对“吃”更进一步要求的社会条件下,中华传统食礼内容逐渐丰富,开始在食制、食式、食具、食技、食物等方面出现重大变化,并于唐宋年间经历了由“分食制”向“会食制”的转变,且在内外文化交流的影响下逐渐发展成熟;最后在元明清时期,中华传统食礼呈现繁荣盛世场面,并在进食适度、节欲自制、养生和谐等思想方面有所丰富。自此,中华传统食礼由最初的萌芽状态,发展至最后的繁荣状态,充分展示了食礼由不成熟到发展完善、由形式单一到种类多元的演变历程。溯其缘由,离不开当时特定社会条件下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及人文因素等综合要素的影响,如:统治阶级的权力地位、服从于政治统治的社会生产力、具有正统地位的传统儒家思想及寻常百姓的日常行为习俗,都为中华传统食礼的发展及食礼伦理思想的形成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总体来说,中华传统食礼蕴含有尊重、修养、和谐等伦理思想,在具体进食行为方面体现为对个人行为修养、食欲控制及食育探索等方面的讨论;在社会层面则表现为对食礼规范化发展、对社会整体层面的人际、生态及社会和谐关系的广泛探讨。鉴于此,本文重点在进食行为层面对中华传统食礼展开伦理学研究,以食礼中的重要伦理意蕴为研究对象,试图探讨在传统食礼背后所蕴含的伦理意义及现实价值,以促进个人进食行为的具体化、礼仪化及社会食礼的规范化发展,并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良好和谐的食礼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