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头颅定位侧位片测量,得出青少年组和成年组深覆牙合患者在正畸治疗前后骨性改建、牙性改建以及软组织改建方式,并比较两组之间差异,探究生长发育潜力对深覆牙合咬合打开方式的影响。方法:选取30例完成正畸治疗的均低角、骨性I类或II类深覆牙合患者,收集其治疗前(T1)、治疗结束时(T2)头颅定位侧位片。在头颅定位侧位片上测量骨性指标、牙性指标、软组织指标治疗前后的值,其中骨性指标:FMA、SNA、SNB、ANB、Y轴角、关节角(Ar-Go-Me)、下面高(ANS-Me)、上面高(N-ANS)、后前面高比(S-Go/N-Me)、下面高占全面高百分比(ANSMe/N-Me);牙性指标:上切牙到腭平面距离(U1-PP)、上颌第一磨牙到腭平面距离(U6-PP)、下切牙到下颌平面距离(L1-MP)、下颌第一磨牙到下颌平面距离(L6-MP)、覆牙合值(Overbite)、上下切牙交角(U1-LI)、U1-SN、IMPA;软组织改建指标;鼻唇角(NLA)、Z角、上唇突距(upper lip-EP)、下唇突距(lower lip-EP)、软组织颏部厚度(Pg-Pg’)。计算T1-T2期间上述指标的变化值,检验其保持期变化是否具统计学意义。依据颈椎分期分为青少年组(平均年龄12.8岁)和成年组(平均年龄26.6岁),对各指标变化进行组内及组间检验。结果:(1)治疗前(T1),青少年组和成年组差异表现如下:骨性方面,下面高成年组为(61.16±3.11)mm,大于青少年组(57.52±4.60)mm(P<0.05),其他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牙性方面,U1-PP、U6-PP、U1-LI均表现为成年组大于青少年组(P<0.05),其他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软组织方面,成年组上唇突距明显小于青少年组(P<0.05),其他无统计学差异(P>0.05)。(2)治疗结束时(T2),青少年组和成年组各组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治疗时间亦无明显差异(P>0.05)。(3)正畸治疗前后(T1-T2),青少年组各项指标发生如下改建:骨性方面,Y轴角、ANS-Me、ANS-Me/N-Me增大(P<0.05),FMA有增大趋势;牙性方面,U1-PP、U6-PP、L6-MP、U1-LI增大(P<0.05),L1-MP、Overbite、U1-SN减小(P<0.05);软组织方面,上、下唇突距减小(P<0.05),Z角增大(P<0.05)。(4)正畸治疗前后(T1-T2),成年组各项指标发生如下改建:S-Go/N-Me减小(P<0.05),ANSMe有增大趋势;牙性方面,L6-MP增大(P<0.05),U1-PP、L1-MP、Overbite、U1-SN减小(P<0.05);软组织方面,上、下唇突距减小(P<0.05),鼻唇角增大(P<0.05)。(5)治疗前后(T1-T2),青少年组和成年组改建能力比较:骨性方面,青少年组Y轴角、下面高增加均明显大于成年组(P<0.05);牙性方面,青少年组U6-PP、L6-MP、U1-LI增加量均明显大于成年组(P<0.05),而U1-PP减小量小于成年组(P<0.05);软组织方面,青少年组上唇突距减小量优于成年组(P<0.05)。结论:(1)骨性方面:青少年组经正畸治疗后,下颌骨生长方向发生少量顺时针旋转;而成年组仅获得下面高少量增加;两组病例在正畸治疗前后基本维持正常骨性面型。(2)牙性方面:青少年组磨牙升高量较成年组更为明显,但切牙绝对压低能力不如成年组;两组在治疗后,上下中切牙在牙槽骨中均保持较为直立。(3)侧貌软组织方面:两组经正畸治疗后均获得较好侧貌,上下唇突度均减小,青少年组减小更为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