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刊》(1957-1964)研究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ayz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个国家级的诗歌刊物,《诗刊》自诞生之日起就在文化与政治的夹缝中寻找生存空间,并艰难地扮演着中国新诗的引导者与推动者的双重角色,从1957年创刊到1964年被迫停刊,《诗刊》陪伴着中国新诗经历了许多风雨,见证了中国新诗发展道路的坎坷与艰辛,在八年极为特殊的历史时期里,《诗刊》无论从创刊初期的准备、编辑群体的构造、刊物品格的定位,还是诗歌活动的组织以及对重大诗歌事件的积极参与,都展示了诗歌与时代之间相互纠结的复杂关系。本文试图从刊物的创刊、编辑、发行到被迫中止等环节,对这一时期的《诗刊》做较为综合的考察,理清这一权威诗歌刊物是如何成为时代最好的精神注解之一的。  第一章以对《诗刊》创刊号的考察入手,还原《诗刊》创刊初期的历史过程,并分析《诗刊》在面临公共性与独创性等诸多矛盾时所采取的编辑策略;同时以《诗刊》编辑部主编、编委等编辑成员为考察对象,通过《诗刊》编委们对刊物编辑理念的调整、对不同的诗人群体的谨慎选择以及诗歌活动的组织与开展等问题的梳理,揭示编辑群体对《刊物》的策划、憧憬和在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话语面前所做出的妥协。  第二章主要考察在频繁的政治运动中,作为一个专业性的诗歌刊物,《诗刊》采取了什么样的编辑策略,配合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话语以期达到与时俱进的要求。同时,考察一些《诗刊》的“元老”级诗人又是如何在政治运动中变成众矢之的。从而证明:政治高压的环境下,及时地把握政治动向的准确性,对《诗刊》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第三章针对《诗刊》在1958年声势浩大的新民歌运动中,如何配合意识形态权威话语,为中国新诗确立思想、艺术规范,如何对新诗历史进行重新梳理和评价进行综合论述,在这个事件中分析并总结当诗与时代都在走向歧途的时候,应当如何冷静地看待与评价这一阶段中国新诗发展的功过得失,为我们思考和研究《诗刊》如何呈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社会主义文艺的特点提供一个有效的观察视角。  第四章主要关注诗歌文本,考察《诗刊》在五、六十年代所刊发的诗歌文本如何具体、直观地展现这一时代的诗歌发展现状,从诗歌的主题、意象、话语以及具体的诗人创作等方面对当时诗人的艺术取向与审美转换进行分析,挖掘潜隐在这些诗句背后的一代人的精神成长的隐痛。  笔者认为,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极为特殊的时期里,《诗刊》为我们留下了诸多难以忽视的文学现实,它从创刊到停刊的每一步,都让人们看到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道路选择上的被动与艰辛,同时也能够真实地反映出诗人们在种种困难面前所流露出的坚守、犹疑、妥协和反思。在历史事实面前,我们应该以冷静的态度直面这段诗歌历史,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人为地割裂或延缓新诗发展的脚步,并不能阻挡诗歌内在规律的运行。
其他文献
采用DC反应磁控溅射工艺在K424合金基底上制备了ZrO2薄膜,并对薄膜进行了不同温度的热处理,采用XRD、SEM和EDS等分析手段对薄膜的表面形貌、成分及晶体结构进行了表征,并研究
期刊
玉米被誉为地球上的黄金作物,是世界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有广泛种植。玉米的种植过程和管理过程直接关系玉米的作物收成,应当科学对待玉米种植的选地、整地、
福克纳小说的创作对当代美国和世界文学的发展产生过重要的影响,但在既往的浩如烟海的福克纳小说研究中往往忽视和缺少从基督教文化诗学体系展开系统研究的批评实践。本论文采
南齐永明年间的文学,以所谓“竟陵八友”为代表人物,向来被认为是六朝文学的一个辉煌时期。而永明体运动作为近体诗律的先声,更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但竟陵集团中的核心人物,同时也
迄今为止,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人民文学》都是最重要,并且最具权威性的文学刊物之一。它的这种独特地位,是由中国当代的政治、社会以及文化环境所决定的;反之,要想了解某一时期
当所有广告都在宣称我们是游戏,我们适合成年人,甚至欲疬弥影却名不符实的去宣传自己很有“成人”风格的时候,有人说,这个是用户需求决定的。
期刊
《施案奇闻》又名《百断奇观》,八卷九十七回,不题撰人。《古本小说集成》本《施案奇闻》据伦敦大英博物馆藏厦门文德堂刊本影印,而《中国话本大系》之《施公全案》点校本则以光
在42CrMo表面涂敷由Fe55、SiC、Mn铁和Cr铁组成的合金粉末,采用中频感应加热的方式,获得高硬度、高耐磨的熔敷层.通过改变SiC、Mn铁、Cr铁加入量,测定熔覆层的硬度和耐磨性.
在资本经济时代中,存在着全行业的分布式一体化产业模式;知识经济时代,则出现了知识平台商品交易下紧耦合的扇形产业链。在利润追逐下,扇形产业链中的企业不断向上游扩展,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