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个国家级的诗歌刊物,《诗刊》自诞生之日起就在文化与政治的夹缝中寻找生存空间,并艰难地扮演着中国新诗的引导者与推动者的双重角色,从1957年创刊到1964年被迫停刊,《诗刊》陪伴着中国新诗经历了许多风雨,见证了中国新诗发展道路的坎坷与艰辛,在八年极为特殊的历史时期里,《诗刊》无论从创刊初期的准备、编辑群体的构造、刊物品格的定位,还是诗歌活动的组织以及对重大诗歌事件的积极参与,都展示了诗歌与时代之间相互纠结的复杂关系。本文试图从刊物的创刊、编辑、发行到被迫中止等环节,对这一时期的《诗刊》做较为综合的考察,理清这一权威诗歌刊物是如何成为时代最好的精神注解之一的。 第一章以对《诗刊》创刊号的考察入手,还原《诗刊》创刊初期的历史过程,并分析《诗刊》在面临公共性与独创性等诸多矛盾时所采取的编辑策略;同时以《诗刊》编辑部主编、编委等编辑成员为考察对象,通过《诗刊》编委们对刊物编辑理念的调整、对不同的诗人群体的谨慎选择以及诗歌活动的组织与开展等问题的梳理,揭示编辑群体对《刊物》的策划、憧憬和在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话语面前所做出的妥协。 第二章主要考察在频繁的政治运动中,作为一个专业性的诗歌刊物,《诗刊》采取了什么样的编辑策略,配合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话语以期达到与时俱进的要求。同时,考察一些《诗刊》的“元老”级诗人又是如何在政治运动中变成众矢之的。从而证明:政治高压的环境下,及时地把握政治动向的准确性,对《诗刊》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第三章针对《诗刊》在1958年声势浩大的新民歌运动中,如何配合意识形态权威话语,为中国新诗确立思想、艺术规范,如何对新诗历史进行重新梳理和评价进行综合论述,在这个事件中分析并总结当诗与时代都在走向歧途的时候,应当如何冷静地看待与评价这一阶段中国新诗发展的功过得失,为我们思考和研究《诗刊》如何呈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社会主义文艺的特点提供一个有效的观察视角。 第四章主要关注诗歌文本,考察《诗刊》在五、六十年代所刊发的诗歌文本如何具体、直观地展现这一时代的诗歌发展现状,从诗歌的主题、意象、话语以及具体的诗人创作等方面对当时诗人的艺术取向与审美转换进行分析,挖掘潜隐在这些诗句背后的一代人的精神成长的隐痛。 笔者认为,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极为特殊的时期里,《诗刊》为我们留下了诸多难以忽视的文学现实,它从创刊到停刊的每一步,都让人们看到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道路选择上的被动与艰辛,同时也能够真实地反映出诗人们在种种困难面前所流露出的坚守、犹疑、妥协和反思。在历史事实面前,我们应该以冷静的态度直面这段诗歌历史,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人为地割裂或延缓新诗发展的脚步,并不能阻挡诗歌内在规律的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