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华语电影女性形象变迁进行了一番图景式的介绍,第一章和第二章纵向分析了华语电影以来的女性形象变迁,并重点突出为何20世纪90年代可以作为女性主义电影的分水岭,也指明了各个阶段的电影中女性角色的符号能指。女性形象的变化和电影所处的时代是分不开的,荧幕上的她们,因为当时文化背景和创作者性别的差异,表现出不一样的象征内涵。1990年之后,女性导演的创作有了蓬勃生长的土壤,并在进入新世纪以来呈现出较为成熟和丰满发展态势,笔者选择了女性导演的代表作品为研究对象,分析“东窗视角”下所表达的女性心声,探讨电影中所呈现的,在经济现代化与全球化的表面繁荣下,实质受压迫境况下的女性群体。而在标志着女性观众的观影快感获得的“小妞电影”和“青春片”方面,笔者也针对这两种类型中的女性形象,进行了相对乐观的分析和背后动因诠释,尽管受消费文化的影响,这些新类型的女性题材电影并不能完全符合女性主义电影的定义,而且对女性意识的觉醒也不尽然有正面作用,但是整体来看还是瑕不掩瑜的。“不再做在场的缺席者”是笔者对未来华语电影的女性形象塑造的一个美好期望,而这也是符合真正意义上的女性主义电影定义的。女性主义电影,理应能反映不同时代和社会环境中女性的共性特征和真实需要,关注女性在现实境遇中所遭遇的最敏感也是最具普遍意义的话题,它们是以女性视角真实地反映她们的心理与情感、困惑与矛盾、抗争与妥协,探讨女性的主体性获得和自我成长的电影。为了证明这一点,本文以女性形象的变迁和背后原因分析切入,也是一个比较创新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