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实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进入21世纪后,老龄化社会的社会压力越来越大。为了在企业职工退休后能够继续保证基本的生活来源,国家实施了一系列的养老保险制度。在强制性基本养老社会保险以及完全个人自发的个人理财之外,企业年金作为一种在一定的政策指导下由职工自愿参加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企业年金已经成为现代多支柱养老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企业年金计划也被视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为了吸引和留住优秀雇员长期为本企业服务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向员工提供的退休福利。但由于企业年金制度实施的时间并不长,企业年金实施模式中国当前的宏观经济环境下是否能够获得普遍的期待效果值得研究。论文回顾和总结了企业年金制度产生的理论基础,探讨了企业年金制度之所以能够发展的原因,明确了企业年金制度的重要性以及在现有经济体系下的可行性。围绕企业年金在我国实施的法律及政策环境、目前的实施模式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对企业年金在中国的实施现状进行了总结和评价,从逻辑分析的角度来阐述企业年金制度在我国实施的现状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建模实证的方法对目前中国企业年金基金的激励效应情况进行了分析,明确了缴费率、基金收益率、工资增长率与预期替代率之间的关联关系。实证研究表明,我国企业目前的较为普遍采取的缴费水平,按照目前的收益水平,在员工退休后仅能够获得较小的替代率,对员工的退休生活很难起到根本性的保障作用。在缴费水平无法大幅提高的情况下,需要进一步改善投资的方向和方法,提升投资的收益率,同时也可以在税收政策上予以一定的扶持。最后,通过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和对比,从中发现外资企业在企业年金制度的实施方面相对还是采取较为保守和观望的态度,进而对发现的操作层面的问题提出了建议。同时通过实施层面的实际效果,总结在政策层面可以获得的有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