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慢性肝病是全球的常见疾病,尤其在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地区,在我国乙肝的发病率较高。慢性肝病的预后、随访及治疗取决于肝纤维化程度。肝纤维化是指慢性肝病时细胞外基质过量的沉积。虽然肝活组织检查仍是目前肝纤维化诊断的金标准,但它是有创检查,不易为患者接受,并有可能发生并发症,另外,由于取样误差或病理医师的主观差异使活检的诊断准确性受到限制。因此,临床上迫切需要一种简单、可靠又无创的检查方法来诊断肝纤维化。声触诊组织量化技术(Virtual Touch Tissues Quantification, VTQ)是评价肝脏硬度的一种新方法。其基本原理是:探头发射一个纵波,产生一种横向的弹性剪切波在组织中传播,此时,脉冲回波超声通过检测该剪切波波速(用m/s表示)来提供组织硬度信息,组织越硬,剪切波速度越快。本课题使用声触诊组织量化技术对肝纤维化程度进行无创评估,探讨该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目的:研究声触诊组织量化技术检测肝硬度的可行性及适宜的采集部位。方法:应用ACUSON S2000超声仪对慢性乙肝患者(191例)、脂肪肝患者(40例)及对照组人群(302例)共533例进行肝硬度测量。男性329例,女性204例,平均年龄(49.16±15.60)岁。慢性乙型肝炎组患者指有乙型肝炎或HBsAg阳性史超过6个月,包括慢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肝硬化及乙肝病毒携带者,排除有腹水的患者。脂肪肝组患者是二维超声诊断为肝脂肪浸润或脂肪肝的人群。对照组指无肝相关疾病的人群。对每位受检者的肝右叶浅部、肝右叶深部、肝左叶浅部及肝左叶深部4个位置分别测量5次VTQ。用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评价分析不同人群不同部位检测结果的可重复性。采用SPSS 15.0统计分析软件。结果:肝右叶浅部、深部、肝左叶浅部、深部的VTQ检测成功率分别为99.8%、99.6%、92.3%和83.1%。肝左右叶不同部位的检测成功率均较高,尤其是肝右叶的肝实质;成功率最低者为肝左叶深部。不同疾病状态下不同部位(除脂肪肝组左叶深部外)ICC均大于0.75。在肝右叶深部,对照组、慢性乙肝组和脂肪肝组的VTQ值分别为1.12±0.19 m/s、1.83±0.62m/s和1.05±0.25 m/s。对照组与慢性乙肝组、慢性乙肝组与脂肪肝组之间VTQ值差异具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对照组不同年龄段之间VTQ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VTQ技术检测肝硬度稳定性良好,肝右叶更适合作为检测VTQ的采集部位,VTQ技术可以无创性评估肝硬度。目的:研究声触诊组织量化技术评价肝纤维化程度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183例入院预接受肝脏手术或已接受肝脏手术后1个月之内的患者,以及预接受肝穿刺活检的患者,行VTQ测量。男性148例,女性33例,平均年龄(53.25±12.97)岁。使用ACUSON S2000超声诊断仪,测量受检者肝右叶深部VTQ值5次。肝纤维化病理分期根据Scheuer方案分为S0-S4期。以敏感度为纵坐标,1-特异度为横坐标描绘ROC曲线,敏感度和特异度之和最大时为最佳界限值。结果:S0-S4期的VTQ平均值分别为1.27±0.33m/s.1.26±0.29 m/s.1.27±0.26 m/s.1.57±0.46 m/s和1.96±0.49 m/s。S0期与S1期、S1期与S2期的VTQ值之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无或轻度肝纤维化(即S0、S1、S2)、重度肝纤维化(即S3)和肝硬化(即S4)两两VTQ值之间差异均有明显统计学意义。S≥S3期时,ROC曲线下面积为0.841(95%CI:0.784-0.897);S=S4期时,ROC曲线下面积为0.842(95%CI:0.7840.899)。以1.43m/s为界值,诊断S≥S3期的敏感度为80%,特异度为75%;以1.51m/s为界值,诊断S=S4期的敏感度为84%,特异度为70%。结论:声触诊组织量化技术是一种间接评价肝纤维化的新方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今后的研究中将增加病例数以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