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厢记》是中国古代戏曲的巅峰,是中国戏曲史上当之无愧的经典之作。本文把“经典”与“经典化”概念引入《西厢记》研究,运用对话理论来考察《西厢记》作为“经典”成长的三个阶段,希望通过这种个案研究,能够给“文学作品经典化”问题提供新的思路、新的认识。论文首先界定经典的概念,以及《西厢记》作为经典的构建要素,以互文性和超文性概念探讨《西厢记》故事的衍变,分析《王西厢》对《董西厢》的沿袭与超越,以及《董西厢》没有成为经典的原因。运用对话理论,从主题、人物形象、艺术风格几方面探讨《西厢记》成为经典的基础。认为“诲淫”与“爱情”都不符合西厢主题的实际情况,对西厢主题提出另外的看法,认为是借助情欲的抒写来歌颂才子佳人风流的故事,并从性张力角度分析了这种主题的可能性。从人物形象塑造方面,重新定位《西厢记》中红娘角色的重要意义,指出作为婢女,红娘形象的诞生是对才子佳人形象的超越,红娘形象是借鉴融合了唐传奇中其他女性形象如红拂、红线、红绡的特点从而得到定型;并指出红娘形象的丰富性和异化现象,在文人眼中不同的认识、评价及其原因。在艺术风格方面指出《西厢记》以轻快的节奏、华丽的语言,并成功的运用了“春秋笔法”和极微论,达到了微词奥旨的艺术巅峰。论文探讨《西厢记》传播和接受的历史过程,围绕《西厢记》第五本的争论问题,论文指出争论的实质来自明中后期批评家悲剧意识的增强。以《金批西厢》为例探讨“二次经典化”问题,认为正是借助《西厢记》本身的经典地位并使《西厢记》文本意义的阐释空间得到了极大的扩展才使得《金批西厢》成为经典再生产的典范。《西厢记》经常被拿来与其他经典如春秋、史记、汉书、庄子、诗经、楚辞、李杜诗歌等进行比较,其原因并非为戏曲文体争地位,反而恰恰说明了戏曲在明清时代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独立而成熟的艺术形式,达到足以和其他经典比肩的地位。论文同时揭橥《西厢记》作为经典的教育功能,尤其在明清不仅作为写作教科书更能“发人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