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是实现政府职能、确保公共事业发展的物质条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加强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研究,提高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运行绩效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选取中外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运行绩效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公共品、公共财政以及公共选择等公共经济学理论作为分析的理论基础,提出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运行绩效的分析框架和衡量指标,从规模、结构、效益三个角度对中外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运行绩效进行实证分析,并在分析和总结中外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模式与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我国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运行治理的思路与对策。本文主要采用比较研究法。通过比较分析与研究,我们认为,我国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在总体上发挥了其功效,促进了政权建设,满足了政府公共职能的需要。但是,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在运行中还存在规模总量偏小、结构不够合理、管理绩效不高、资产流失严重等问题。为此,本文针对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思路和对策:强化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公共属性,优化公共财政体制下的适度规模和合理结构;建立财政主导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明确各级资产管理者之间的权责关系;建立科学、民主、规范的管理流程和法规制度;加强信息化管理,建立多目标的绩效评价体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