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场馆课程资源开发是一个比较新的研究领域,尤其是在当前终身学习、自主学习的理念背景下。场馆学习打破对于学习的时空限制,提供不同于学校内容的场馆课程资源,促使学习行为发生,为学习者带来丰富的学习体验。因而,在近年来受到专家学者的关注。作为课程与教学论研究者,场馆可以看作是一种新型的学习环境或教育空间,引发学习行为的变化和学习形态的变革,它不同于传统的学校和课堂教学空间,虽然独立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时间、空间上都可以看作是学校教育的有效补充,具有巨大的挖掘潜力。馆校合作作为目前具有较高价值并符合现实情况的开发方式,在推进场馆资源课程化的过程中成为重要途径之一。本研究在梳理场馆课程资源开发的文献基础上,结合馆校合作课程的实证调查,探讨如何以馆校合作的方式,充分利用场馆课程资源,促进场馆资源课程化。其中,对场馆课程资源开发的馆校合作理念、原则、策略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本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对于场馆教育、场馆课程资源开发和馆校合作开发场馆课程资源等内容进行梳理。结合馆校合作课程的实证调查,选取重庆科技馆与重庆市R小学的馆校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课堂观察、问卷调查和访谈,在学生问卷中主要调查学生的场馆学习效果,在教师问卷和科技辅导员问卷中,主要从馆校双方对目前馆校合作项目的现状进行分析,结合访谈资料,厘清影响馆校合作效果的重要因素。基于以上内容,对场馆课程资源开发的馆校合作理念、原则、策略等内容,进行逐步分析和理论提炼。第一部分,导论。主要阐明了研究缘起和研究意义,系统地梳理和分析了国内外关于场馆教育、场馆课程资源开发、馆校合作开发场馆课程资源的研究现状,并对场馆课程资源和馆校合作进行概念界定。第二部分,研究设计与过程。主要提出本论文的研究设计,包括研究目的、研究问题与内容、研究假设、研究对象的选取和研究重难点;详述本研究的研究过程,包括思路与方法、资料收集和研究工具的设计。第三部分,结合本研究主题的实证调查。以重庆科技馆与重庆市R小学的馆校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研究对象,梳理该研究对象的馆校合作课程发展脉络,继而对学生问卷、教师问卷、科技辅导员问卷的问卷结构和统计数据进行分析。第四部分,探讨场馆课程资源开发的理念。主要是根据研究假设中的框架,对学生观、学习观、学校观、教师观方面进行理念更新。在学生观中,关注学习的学习,包括学习需求、学习投入、学习体验;在学习观中,注重从环境中学习,包括学习空间的转变、学习形态的变革、学习理论的创新;在学校观中,学习发生的地方都是学校,关注场馆空间、虚拟空间、创客空间;在教师观中,以能者为师,注重向教师、科技辅导员、学生同辈群体学习。第五部分,探讨场馆课程资源开发的馆校合作原则。在馆校合作中,应遵循基于课程标准、基于学校特色、充分利用场馆、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使场馆课程与学科课程内容相联系、与校本特质需求相联系、与场馆展览主题相联系、与学生学习兴趣相联系。第六部分,探讨场馆课程资源开发的馆校合作策略。根据实证调查,总结已有的馆校合作课程的模式,包括馆校合作生态机制、基本方式和工作流程;根据文献资料和实证调查,探索场馆课程资源开发的馆校合作途径,包括汲取国内外优秀的馆校合作实践经验、利用教师的教研经验、利用科技辅导员的场馆经验、引入专业性强的第三方机构、开展理想的馆校充分合作、搭建馆校合作育人平台;建立馆校合作开发场馆课程资源的保障,包括构建较为完善的馆校合作环境、制定更加细致的馆校合作细则、引入更加先进的数字化媒体支持;厘清馆校合作开发场馆课程资源的责任,包括改善馆校协调难度大等一系列问题、建立校方内外部支持体系、建立馆方内外部支持体系、引入高校专业的理论化指导。第七部分,结束语。首先,从课程层面,为了解决场馆入学校难、学校入场馆难、资源分享难等问题,提出开发基于课程标准的校本课程、基于场馆特色的馆本课程、基于网络资源的共享课程;其次,从学校层面,为了改变学校在馆校合作中的被动局面问题,提出提高学校主动参与馆校合作的意识、重视发挥教师参与馆校合作的作用;从场馆层面,为了提高场馆的教育功能,提出加强技术引进以更新展区主题和展品、加强培训与服务以提高科技辅导员素质;最后,从馆校合作层面,为了切实以馆校合作的方式开发场馆课程资源,提出进一步提升馆校合作项目的沟通效果,为了认真把握馆校合作开发课程资源的发展方向,提出进一步加强馆校合作项目的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