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与非理性的张力:基于福柯《疯癫与文明》的研究

来源 :牡丹江师范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8845319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理性与非理性”是福柯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议题,更具体地说,它是对各种理性观念的批判。这些理性观念自启蒙时期以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盛行于西方思想。福柯的著作《疯癫与文明》旨在打破这种思想深处的统一和理性主导的统治。作为福柯思想的起点,《疯癫与文明》揭示了疯癫与理性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通过对疯癫的历史不连续性和真理建构性的角度分析,该书打开了颠覆理性的大门。这篇论文主要由五个部分组成:首先是绪论部分,重点说明研究的目标和意义,探究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同时提炼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第一章,对西方不同历史时期理性与非理性发展的历史进行回顾。从古希腊时期到近现代,理性思维经过了从自然理性到宗教理性再到科学理性的转变,相对应的,非理性在不同历史时期也呈现出不同的状态,这种赓续不断的变化构成了“理性-非理性”关系的源头。古希腊时期是西方理性思维的起源,这一时期人们主要关注客体世界和主体自身的本质问题,通过观察和推理,形成了自然理性;而非理性则与理性混杂在一起,以直觉、形象的形式表现出一种混沌统一的关系,非理性与理性的发展相生相伴,甚至于在柏拉图那里,认为迷狂是理性发展的最高阶段。在中世纪,宗教理性逐渐崛起,经院哲学家试图通过理性的思维途径获取对神学和教义的解释,然而逻辑和理性的推论无法证明上帝的存在和宗教信仰的真实性,神秘、感性的信仰终究与思辨的理性主义背道而驰。随着文艺复兴和启蒙时期的到来,科学理性逐渐兴起,这一时期强调理性和实证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获取真理的主要途径,理性的立法权力也不断推向人类生活的一切领域;然而,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人类对世界复杂性的认识不断加深,理性对人的损害终于被正视,非理性的影响力逐渐又开始增强,人的情感、主观经验被认为是不仅仅受理性思维控制的因素,这对当时科学理性主导的思想体系提出了挑战。因此,历史上的理性与非理性并非相互独立、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理性和非理性的地位和影响力不断变化,反映出当时社会权力与话语之间多方面因素的复杂互动。这种永恒存在的、相互依存的关系形成一种动态的平衡,构成了两者之间张力关系的本质。理性和非理性的相互作用和制衡,塑造了历史上文化、社会和思想发展的复杂动态。第二章,对福柯在《疯癫与文明》中论及的理性与非理性的张力关系存在进行具体阐释。福柯将“疯癫”从历史的边缘挖掘出来并对其进行考古,作为他思想研究的问题域,而在其中考察出来的对权力、知识、话语关系的认识,构成了理性与非理性变化发展这条河干上的支流。疯癫的命运是非理性与理性的张力中最真实的呈现,在福柯看来,疯癫不是一种自然的生理方面的疾病,而是历史的产物。在理性占统治地位的话语体系下,疯癫是一步步站到了理性和道德的对立面的,大概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首先,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疯癫还并没有被看成是疾病,甚至被视为一种真理的神秘启示,有任何道德问题,并不是非理性的代表,那时候理性和非理性还没有二元对立。其次,中世纪结束,欧洲迎来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迎来了理性的崛起,以笛卡尔为代表的理性主义哲学家,确立了理性的话语体系和思想统治地位,把理性和非理性对立起来,非理性被人们认为是一种不合理的现象,同时欧洲麻风病的消失,人们心中对死亡的恐惧仍然没有消失,而疯癫就逐渐填补了这个空白,疯癫一方面成为了恐惧的代名词,同时也慢慢被看成一种非理性,被流放和驱逐。接着,为了合理化人们的疯癫的认识,疯癫逐渐被贴上的道德败坏,人性堕落的标签。由此建立了一个理性的、逻辑自洽的话语体系——疯癫是一种非理性,是由于道德败坏导致的,是人性的堕落的标志。由此,疯癫者需要进行自我救赎,而救赎的方式比如通过残酷的劳动,或者被道德净化,其中还夹杂着当时战争、经济和政治的因素。最后,理性获得了彻底的胜利,以疯癫为代表的非理性被宣告彻底失败,疯癫被合理化为一种被需要治疗的精神和心理疾病。第三章,阐明福柯对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张力分析,是如何在文学实践中发挥价值的。“疯癫”是福柯学术生涯最初的关注点,从这里开始,福柯不断开辟出关于权力、知识、话语的新道路,构建出使另类思考成为可能的问题化场域。我们可以从这里看到非理性是如何被拉上与理性的战场,在不停的对抗中一息尚存。这一部分主要论述这种张力是如何在文学实践中运作,并且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启蒙理性宣告破产,消费文化大行其势,人类对生存状态的担忧到了一个涸辙穷鳞的处境,而对文学的期待是在理性与非理性张力关系的源、流冲击下产生的新动力,人们期待在文学中或许可以找到新的变数。福柯虽然没有完整的文学理论,但他从未拒绝过对文学的观察,在不同理论时期也留下过深刻的见解。他将文学视为一种关于权力和话语的生产和反抗的方式,认为文学是一种表达和塑造权力关系的方式,同时也是一种挑战和抵抗权力的工具。文学的力量在于它可以通过创造新的话语和语境来挑战和改变已有的权力结构。福柯看到文学作品是一种包含着各种历史和文化元素的话语,是一种文化建构的产物。通过对这些话语和文化元素的解构和重新组合,文学可以创造出新的意义和价值,从而挑战和改变既有的权力关系。福柯的这种对文学的理解无疑寄托着对文学带来可能性的重视,同时,也对文学的创作、阅读与批评理论交相呼应,生发出新的生命力。结语部分,对福柯“理性-非理性”的张力研究进行总结,并尝试对这种思想进行评价。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在充斥着竞速的全球化时代,速度除了显现于社会发展的物质层面,还深入并重塑审美主体的观看与感知世界的方式。速度的到来提供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以及审美体验,成为现代性社会中的独特文化现象,正在深刻改变着人类社会。法国思想理论家保罗·维利里奥从竞速批判的核心框架出发,建构其美学思想,由此开拓出新的美学研究领域,实现竞速批判的美学转向,使得竞速研究的审美范式呈现出新的生命力。他不以娱乐、消费、观众为视角进行
学位
陆星儿的创作根植于现实,她始终坚持从人间百态中提炼主题,将自己的人生经历、人文关怀以及理性的认识凝聚在小说的创造中。陆星儿小说主题的选择与她个人的经历联系密切。十年的知青经历,为她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又因其独特的人生经历以及主观情感,她的知青题材呈现出无悔、关怀两种不同的创作姿态。而陆星儿的女性身份又使她对女性题材具有更为真实的体验,她在“传统”与“现代”两种女性观的指引下,细腻地探讨了女性性别体验
学位
学位
作为一名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散文家,肖复兴一直不懈表达着对于生命的理解与关怀,其散文渗透着强烈的生命意识。他以温情的笔触书写平凡的世间万物,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状态作出艺术审视。本论文对肖复兴散文的生命意识进行研究,厘清他散文中生命意识的来源,分析其散文中生命意识的内涵,探究其散文中生命意识的艺术表达,以实现对其散文中生命意识的整体观照。首先,本文通过对肖复兴人生经历和创作经历的梳理,发现其散文浓厚的
学位
梁晓声小说《人世间》致力于民生问题的书写,其缘由有:对新世纪底层文学思潮的呼应、中外创作传统的影响以及个人生存经验的激发。民生问题书写顺应底层文学写作思潮,将职工下岗问题作为重要关注对象,在写作过程中走出作家将苦难极致化的写作困境,又不可避免地迈入借底层关注自身群体“底层”境遇的“困境”。梁晓声在阅读过程中受中外创作传统的影响,西方著作中人民立场的创作原则潜伏在他的写作思想中,忧国忧民的中国文人传
学位
学位
薛喜君善于描绘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她通过娴熟的写作技巧,怀揣善意塑造一个个在地平线上挣扎生存着的普通人物,描绘他们在苦难和爱欲中纠葛的生存状态。本文聚焦薛喜君小说的生存书写,对薛喜君小说所呈现的生存图景、生存主题进行探究,并深入挖掘其小说的艺术特色。薛喜君小说集中展现小人物的日常化生存图景。其视野横跨城乡两个空间环境,集中描绘小人物的生存空间,主要塑造孩童、谋生者两类人物形象,挖掘人格教育缺席、留守
学位
桐城望族方登峄一家因《南山集》的牵连被贬卜魁(今齐齐哈尔),方式济随父亲方登峄来到戍地,创作了黑龙江史志文献——《龙沙纪略》。因其创作的真实性也成为了学界了解解清初黑龙江地区状况的重要典籍之一。《龙沙纪略》成书时正是社会一统、朝廷鼓励修志的时期。加之方式济受家学传统的影响,使得《龙沙纪略》的成书具备了客观创作环境及主观文学素养的保障。在内容选择方面,从方隅、山川、经制、时令、风俗、饮食、贡赋、物产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