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库切与戈迪默(Nadine Gordimer)、布瑞克(Andre Brink)、帕顿(Alan Paton)、布莱顿巴赫(Breyten Breytenbach)等南非白人作家的写作均被归为值得尊敬的、道德上直言不讳、具有民主异见性质的国际经典。《走向离散美学:J·M·库切小说中全球邦批判研究》考察J·M·库切作品中的离散美学历史观、文学观和文体表征,以及以解殖民为主旨的时代元叙事。通过对同时期库切作品的文献分析,我们可以看出1、对库切作品的后殖民和后现代角度切入虽然有其价值,但忽略了作品的本土反抗性因素,2、对库切作品中反殖民和反压迫的主题分析往往停留在文本分析层面,忽视对库切作品的整体把握和方法论评价。通过引入离散美学的理论切入点和全球邦批判的视角,深入挖掘库切作品中对文化暴力、文化愚昧和文化压迫现象的阐释,指出库切作品是以解构—马克思主义田园文体革命为指导的、具有鲜明解殖民倾向的离散文学,也是当代大众文化中反抗文学(抵抗文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并由此构建天与地同尊、人与人同贵的和谐深层文化美学。第一章《反写世界:全球邦视域中的离散美学》中主要考察库切文学创作中的历史观和离散主体的构建。借由德里达对希腊词汇“世界”中殖民性和异质性因素的考察,指出库切文学创作中的历史观是代表边缘人群的、尊重地区和人文差异的历史观;离散主体的构建主要通过反抗中的净化者这一角色的自我立法。第二章《美学革命:离散文学及解殖民的真实选择》重点探讨库切的写作策略、离散美学话语批评方法及小说文体的解殖民。库切运用素色写作开启写作自治的平台,运用“同情性想象力”在想象力的解殖民上取得了突破。田园文体的革命既是解构—马克思主义离散美学话语批评方法的主要组成部分,田园/乡野也是库切文学创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立足点和基本视角。继而,离散文体的解殖民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资产阶级写作的、代表中下层民众可能性的文学文体新路,从而生动反映出当代理论旅行的发散性、生成性和创造性。第三章《延异和革命:离散美学的文学表征》围绕离散美学叙事特征展开。霍米·巴巴认为“殖民存在中的延异内孕着激进的美学模糊性”,这种激进的美学锋芒承载着变革社会的重要任务。第一节《独语与呐喊:<福>与<等待野蛮人>中的后帝国想象》中将通过对边缘人沉默和卑贱的书写,展示了历史中存在的、不同于主流声音的异见场,这种异见场不仅呼唤着人类历史经验的解殖民,更呼吁人们重新审视何为福,何为祸,以及野蛮与文明的边界。在库切建构的后帝国空城中,帝国的权力架构可以由边缘人的话语和言行上的对抗得到一定程度的消减,人类世界的乌托邦可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实现。第二节《俄狄浦斯的父亲们:<彼得堡的大师>及<凶年纪事>中家国伦理重构》通过对根深蒂固的神话意象“俄狄浦斯的父亲”这一内涵的解构和革命性阐释,指出在后俄狄浦斯时代,父亲已由大写的单一父亲成为多属性和复数的父亲,继而父子这一由传统政治伦理观统辖的符号域面临着消解。一种由父子共同承担的自思想和心灵开始的革新势在必行,父子关系从亲缘到联系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也预示着人类团结合作的兄弟关系会真正实现和到来。第三节《文学进化论:南大陆的第欧根尼与<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其中将要思考以迈克尔·K在大地上的流浪生活所代表的新的文学观和生活观,思考在物质和精神、个人与集体相互龃龉的年代里,人类精神的载体——文学艺术创作的生活状态。迈克尔·K选择一种简单自为、自给自足的自治性离散生活,K身份的解殖民既是对南非隔离制度暴政的反击,也是对日益腐朽的资产阶级文化和艺术生活的反击,文学应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一样不断在革新、斗争和反思中得以进化。第四章《离散美学和深层文化美学建构》中以深层文化美学建构为离散美学传来佳音:在离散美学曲折而优美的逃逸线上,通过生成女性、生成边缘人群话语和少数族文学,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生存和发展的话语权沃土,为实现民族和人类文化的自主化做出贡献。库切的小说以抵抗的美学和拒斥的伦理对抗同质化和同一化,对知识分子提出了脱离既定利益团体的高要求,同时,离散美学以卑贱为美,以边缘为美,重书了当代崇高美,为建构一种符合人民实际的、健康、自强、厚德、清新的深层文化美学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