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今沁河以东、黄河以北、卫河以南、卫辉市以西地区,分布着两条孟姜女河。以新乡市区为界,在新乡市西侧入卫河的叫西孟姜女河,经行新乡市东南,东北于卫辉市入卫河的被称作东孟姜女河。现在的孟姜女河虽割裂为东、西两支,但原先东孟姜女河只是西孟姜女河的支流,光绪三十二年(1906),平汉铁路修建以后才逐渐形成今天的水系格局。本文以孟姜女河的水运价值为核心,按隋唐至明清的时间顺序,阐述了孟姜女河水运价值的发展演变。孟姜女河的主流西孟姜女河起自获嘉亢村镇后小召村,东北由韩小营流入新乡县西崔庄,在新乡县西南任旺村白水坡继续东北行,绕经新乡市东南,至延津县马村,北上经焦家庄、张村、新庄、贺生屯,最后于卫辉市西北一带入卫河。以《嘉庆重修一统志》为代表的清代地理文献中提及它是隋炀帝所开永济渠的遗迹,但由于记载的简略遭到严耕望先生的反对,严先生认为其西侧的小丹河直接沟通沁河支流丹河与卫河,应为永济渠首段的遗迹。这一观点一经提出就得到广泛追捧,几成定谳。本文在结合文献资料与实地考察的基础上,重申并完善了清人的观点。我们认为隋唐永济渠首段“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的沁河故道,应于今武陟县东南大城村(隋武德县治)南侧从当时沁河下游主河道中分出。从沁水中分出后,沁河故道东北沿着今共产主义渠,经毛庵、安庄、前后冯堤之北至获嘉县后小召村,继而沿着孟姜女河主流西孟姜女河的河道东北汇入清水(卫河)。支流东孟姜女河无源,上游有两条分支,都起自获嘉县冯庄乡,东流在小河村汇流,后经贾屯、杨树、关堤、乔谢村,至延津县马村与主流西孟姜女河相合,最终在卫辉市区西北一带汇入卫河之中。这段河道大致是从北宋黄河故道中分出,东北至卫辉市入御河(卫河)。本文研究认为宋熙宁八年(1075)程昉、刘?建言并开浚的“引黄入御”工程,其选线与此相合,东孟姜女河很可能就是北宋“引黄入御”工程的遗迹。不难看出,隋、唐这样的统一王朝,曾试图通过沁河下游分出的孟姜女河故道打通黄河与卫河之间的水运通道,宋代也试图利用孟姜女河沟通黄河至北境界河的水运,这是孟姜女河水运功能的集中体现及价值所在。此外,孟姜女河所处区域卫河与黄河南北距离较近,在元、明两代建立之初,会通河(京杭大运河)尚未发挥其水运作用,往往借助这一地区的陆路中转以达到物资南北通达的目的,利用孟姜女河沟通沁、卫两河,进而便利黄、海水运的价值毋庸赘言。即使会通河能够平稳运行,但由于其引水、调蓄方面的难题始终得不到妥善解决,存在不小的隐患。利用孟姜女河贯通沁、卫间的水运通道,便可与会通河相表里,既可北上通漕,又可南下回空,极大的提高南粮北运的安全系数。漕运功能之外,明代嘉、隆之间还盛行过“引沁水北流入卫,以分杀沁、黄河势”的提议,利用的也是孟姜女河水道。有鉴于此,元、明两代不少有识之士都曾提出重新疏浚孟姜女河故道的建议,可惜由于孟姜女河所在区域水环境的逐渐衰退,及种种不利的自然与人为因素未能成行。清朝建国之初便完整继承下会通河这一宝贵遗产,同时吸取元、明两代“利用孟姜女河打通南北水运”失败的经验教训,没有再对孟姜女河刻意重视。本文紧扣孟姜女河水运价值这一中心,按照隋唐至明清的时间顺序介绍了孟姜女河的形成与演变。从历史地理学的视角审视其水运功能的发生、发展、衰退以及最终的消亡,选取这一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可以略窥中国古代水利河工的面貌,并对当前日益严峻水环境危机进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