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高等院校大学生体育生活内容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如:台球、射箭、野外生存等项目在全国各高校的开展而反应出大学生时尚追求的一面,也极大地丰富了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女大学生是大学生群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内女大学生人数占到大学生总人数的1/3以上,女大学生是女青年中的佼佼者,未来女大学生将承担起更加繁重的社会和家庭的重任。因此,针对如何提高女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心理素质进行相关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女大学生既需要有强健的体能素质,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肩负起未来事业、家庭发展的需要。如何才能够有效的增强女大学生体能素质、提高心理素质呢?实践证明: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体育活动是一个一举双得的好办法。通过体育训练以及体育锻炼,不但可以强健女大学生的体魄,在力量、耐力、爆发力以及速度等方面获得长足进步,而且对于提高女大学生的心理运动能力、动作反应速度、灵敏性、协调性以及坚强的意志品质、情绪的稳定性、注意能力、定向能力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为全面打牢女大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基础,在大学阶段,按照女大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身体和心理素质的要求,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锻炼帮助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和健身意识,养成终生体育锻炼的习惯,为其在以后的事业发展奠定基础。本研究是在综合了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女大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对吉林省女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现状开展调查,以拓展女大学生体育锻炼途径,增强女大学生身体素质为突破口,增强女大学生身体素质锻炼的有效性和实效性。为女大学生体育锻炼提供理论和实践借鉴。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对吉林省女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现状,影响女大学生坚持体育锻炼的因素以及采取怎样的具体措施能够促进女大学生坚持体育锻炼。得出以下结论:1、女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由于女大学生没有对体育锻炼产生足够的重视,导致其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不够深刻。只是将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定性在“锻炼身体”、“调节心情”和“健美减肥”等浅层次方面。没意识到体育锻炼对运动能力、身体素质等的积极促进作用。2、72.7%的女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主要是自发的通过结伴参加体育锻炼;6.1%的女大学生进行独自形式的体育锻炼活动。并且女大学生在进行课余体育锻炼的过程中,普遍希望得到体育教师的指导。3、女大学生对吉林省高校体育锻炼场馆满意度比较高,对场馆数量满意度为96.8%、对场馆条件满意度达到96.96%。致使目前女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在场馆、场地选择方面主要以校内场馆、场地为主,占到统计人数的84.85%。4、女大学生在体育锻炼运动项目的选择方面具有明显倾向性,致使运动项目的选择出现比较集中的现象。根据选择运动项目的特点来看,项目以技能主导类向群运动为主。基于运动损伤的原因,女大学生对同场竞技向群运动项目选择比较低。5、女大学生在锻炼频度方面不是很理想,51.5%的女大学生周锻炼频次为1-2次,仅有48.9%的女大学生锻炼频次比较理想,周锻炼频次为3-5次。另外,女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时间方面比较理想,有93.9%女大学生每次锻炼持续时间在20分钟以上。6、目前女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运动强度比较合理的比例仅为45.10%,如果再考虑到每次体育锻炼持续的时间以及每周参加体育锻炼频次因素,女大学生中参加体育锻炼运动强度比较合理的比例还会更低。7、女大学生对经期参加体育锻炼的认知情况不容乐观。98%的女大学生对经期参加体育锻炼的认知为“无所谓”、“不重要”,并且女大学生对经期参加体育锻炼相关知识的认知也比较低,有88%的女大学生对经期参加体育锻炼相关知识处于“不知道”的状态。8、通过R型因子的分析,确定了影响女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影响因素:参与选择、个人投入、运动能力、运动风险、参与机会、社会支持、锻炼条件、锻炼氛围、制度约束。并且通过分析得出,参与选择、运动风险对女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构成负影响;个人投入、运动能力、社会支持、锻炼条件、锻炼氛围对女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构成正影响,参与机会对女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直接影响比较弱;制度约束对女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分极比较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