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姓名在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翻译,作为文化交流的桥梁,需对两种文化和语言有着敏锐的观察和灵活的变通。对于从事中西文学的译者来说,如何将中西方纷繁复杂的人名文化准确明了地传达给读者,是一个长期以来探讨的、却让译者伤脑筋的问题。姓名是个人在社会交往中的代表符号,它并不等同于物体名或其他符号,因为它作为人类文明特有的事物,与人的行为、社会心理、文化传统密切相关。不同的人名系统蕴含不同的文化内涵,是文化的载体和镜像。 本文引入了关联理论,视姓名翻译为双重明示-推理交际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必然涉及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三方的认知活动。英汉姓名在文化交流中出现的文化缺省,更多的是与语篇外的文化背景有关的,而由于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的认知差异,则很可能导致在跨文化交际中受阻。本文就是在关联理论的框架下解释文化缺省现象、形成原因及解决方法等方面着手,探讨了英汉姓名的特征以及英汉姓名在中西文学翻译中的补偿策略。 全文共分五部分。 第一章引言部分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目的,提出本文研究的必要性。 第二章一方面从英汉姓名的民族特征、地域特色、社会历史变迁等角度仔细对比了姓名的各种显著特征。另一方面则主要概括了英汉姓名的命名方式、特征和功能。 第三章中介绍了关联理论的基本概念,并着重强调翻译作为双重明示-推理交际的动态过程中,译者发挥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即既要对原文做出正确的理解和推理,找出最佳关联,又要正确判断目的语受者的认知环境及其对于原文的期待,在目的语中让目的语受者也能够感受到并建立起这种关联,并由此获得对原文的正确理解。 第四章首先着重介绍了结合关联理论及英汉姓名自身特点探讨了现实中和中西文学翻译中对姓名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方法。接着,在关联理论照应下的姓名的文化缺省做了简明论述,并且详细探讨了导致姓名在跨文化交流中出现文化缺省的因素,从译者的角度出发,提出减少和消除英汉姓名翻译中文化缺省带来的交际障碍等问题。同时,本文作者着重探讨了英汉姓名翻译中文化缺省的补偿策略,并提出不同的补偿策略和方法及其各策略之间的关系.在翻译中西文学中姓名时,应该获得最佳关联时的语境效果,即目的语受者在花费最小的努力之下获取足够多的语境效果。本文主要借助中英文学杰作《茶馆》、《红楼梦》、《西游记》、《哈姆雷特》及《推销员之死》等著名文学中的姓名文化缺省补偿的翻译实例,来验证五种补偿策略:音译、文化注释、释义、替代和省略的可行性。 第五章是结论部分。本文首先介绍了英汉姓名的特点,姓名的命名方式和两种功能等方面的介绍,指出现实生活中和文学著作中姓名翻译的不同原则。其中,如何对姓名翻译在文化传递中形成的文化缺省进行补偿,这就是论文的核心点。因此,作者在关联理论的照应下对英汉姓名翻译时出现文化缺省及文化补偿做出分析和尝试,提出现实中姓名的翻译通常采取名从主人的音译等策略,而文学作品中姓名的文化缺省翻译应采取异化和归化为主的翻译策略,并在两种策略的指导下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来弥补各策略之间不足。最后,当下姓名翻译仍处于比较混乱局面,作者认为必须建立一套更加完善、更加规范的姓名翻译系统,把英汉姓名的文化缺省降到最低点,使译文读者深刻地享受英汉姓名不同的文化内涵、民族特色和美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