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收集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合并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患者的人口学、人体测量学信息及相关实验室数据,探讨上述临床指标与T2DM合并MS中医证型间的相关性,为T2DM合并MS的中医辨证论治做出一定的贡献。方法:1.病例来源:采集2019年12月至2021年1月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病房的2型糖尿病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相关信息,本研究西医诊断标准参考2017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及国际糖尿病联盟(IDF)2005年代谢综合征全球共识制定;中医疾病诊断标准参考2011年《糖尿病合并代谢综合征中医诊疗标准》制定。2.资料整理:通过相应的纳排标准,筛选出符合本研究要求的患者资料,由专业人员对患者进行人体测量学数据采集,通过电子病历系统采集患者人口学资料及相关实验室数据,构建数据库。通过中医四诊问卷,按照刻下患者的症状表现及舌脉情况进行辨证分型,辨证分型标准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及《糖尿病合并代谢综合征中医诊疗标准》并结合本病具体临床表现,将本病的中医辨证分型分为7个证型,具体包括:气阴两虚证、气滞湿阻证、脾肾气虚证、痰瘀互结证、脾虚痰浊证、肝胆湿热证、肝胃郁热证。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例数或者构成比表示,组间差异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首先进行Shapiro-Wilkins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s),采用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两两比较采用SNK-q法进行校正;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中位数及四分位数间距(M(P25,P75))进行统计描述,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H检验)进行组间比较,两两比较时采用Bonferroni法进行校正;中医证型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分析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描述,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中医证候表现本病患者症状表现复杂,频数超过10的临床症状共36项,其中以消渴病症状表现最为常见,其他眼部、脑系、肢体神经血管病的症状表现均有出现。在舌象方面,以舌色偏红,舌苔偏腻为主要舌象特点,在脉象方面,以弦、细、滑为主要特点,兼有沉、数、弱的脉象表现。2证型分布情况本研究共纳入583名患者,中医辨证分型结果:气阴两虚证146例,气滞湿阻证113例,脾肾气虚证103例,痰瘀互结证患者95例,脾虚痰浊证患者92例,肝胆湿热证患者23例,肝胃郁热证患者11例,由于肝胆湿热证与肝胃郁热证患者病例数较少,且与其他5个证型相比差距过大,为保证研究的完整性、科学性及严谨性,故对肝胆湿热证及肝胃郁热证患者的临床各指标只进行描述性统计,不纳入组间比较及相关性分析。3人口学及人体测量学性别:本病患者男性294例,女性289例,各证型间性别比较无明显差异性。年龄:本病患者年龄均值为59.286(岁),脾肾气虚证患者年龄显著高于气阴两虚证、气滞湿阻证、脾虚痰浊证患者;痰瘀互结证患者年龄显著高于气阴两虚证、气滞湿阻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DM病程:本病患者T2DM病程均值为11.586(年),气阴两虚证患者T2DM病程明显低于脾肾气虚证、痰瘀互结证患者;气滞湿阻证患者T2DM病程明显低于脾肾气虚证、痰瘀互结证、脾虚痰浊证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本病患者身高均值166.66(cm),体重均值78.509(kg),BMI均值28.176(kg/m2),腰围均值100.303(cm)。身高:各组间身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体重、BMI:气滞湿阻证患者体重、BMI指数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腰围:气滞湿阻证患者腰围显著高于其他各证型;脾肾气虚证患者腰围显著高于气阴两虚证、痰瘀互结证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临床指标血压:本病患者收缩压均值为145.913(mm Hg),舒张压均值为87.029(mm Hg)。各证型间患者收缩压无显著差异。气滞湿阻证患者舒张压显著高于脾肾气虚证、痰瘀互结证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糖:本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均值为8.706(%),胰岛素抵抗指数均值为10.259,各组间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抵抗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脂:本病患者TC均值:4.905(mmol/L),TG均值:3.0409(mmol/L),HDL-C均值:0.928(mmol/L),LDL-C均值:2.9232(mmol/L)。各证型患者TC、HDL-C、LDL-C差距无统计学意义。气滞湿阻证患者TG水平显著高于脾肾气虚证、痰瘀互结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尿酸、血肌酐:本研究患者尿酸均值356.443(umol/L),血肌酐均值为70.1102(umol/L)。在尿酸方面,气滞湿阻证患者尿酸水平显著高于痰瘀互结证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血肌酐方面,脾肾气虚证患者肌酐水平显著高于痰瘀互结证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临床指标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综合考虑气滞湿阻证的症状表现及年龄、T2DM病程等因素,气滞湿阻证可能是T2DM合并MS的起始证型,故以气滞湿阻证作为参考证型,将BMI指数、T2DM病程、TG、尿酸、肌酐作为自变量构建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相对于气滞湿阻证而言,患者BMI水平越低(B<0,OR<1),则该患者属于气阴两虚证(OR=0.777,95%CI:0.721-0.838,P<0.001)、脾肾气虚证(OR=0.855,95%CI:0.973-0.922,P<0.001)、痰瘀互结证(OR=0.772,95%CI:0.708-0.842,P<0.001)、脾虚痰浊证(OR=0.802,95%CI:0.783-0.871,P<0.001)的概率越高;患者T2DM病程越长(B>0,OR>1),该患者属于脾肾气虚证(OR=1.083,95%CI:1.04-1.128,P<0.001)、痰瘀互结证(OR=1.094,95%CI:1.049-1.142,P<0.001)、脾虚痰浊证(OR=1.059,95%CI:1.015-1.105,P=0.008)的概率越高;患者TG水平越低(B<0,OR<1),则该患者属于脾肾气虚证的概率越高(OR=0.863,95%CI:0.757-0.984,P=0.028)。结论:1.本研究患者中医证候表现复杂,症状繁多,患者舌象以色偏红,苔偏腻为主,脉象以弦、细、滑为主要特点。T2DM合并MS的各证型在本研究中的例数为:气阴两虚证>气滞湿阻证>脾肾气虚证>痰瘀互结证>脾虚痰浊证>肝胆湿热证>肝胃郁热证。综合考虑年龄、病程等因素,气滞湿阻证可能为T2DM合并MS的初始证型。2.患者T2DM病程与T2DM合并MS的中医辨证分型存在相关性,以气滞湿阻证为参考证型,病程越长属于脾肾气虚证(OR=1.083)、痰瘀互结证(OR=1.094)、脾虚痰浊证(OR=1.059)的概率越高。3.患者的BMI水平与本病的辨证分型存在相关性,以气滞湿阻证为参考证型,BMI水平越低患者属于气阴两虚证(OR=0.777)、脾肾气虚证(OR=0.855)、痰瘀互结证(OR=0.772)、脾虚痰浊证(OR=0.802)的概率越高。4.患者的TG水平与本病的辨证分型存在相关性,以气滞湿阻证为参考证型,TG水平越低患者属于脾肾气虚证(OR=0.863)的概率越高。5.患者的年龄、腰围、舒张压均对中医辨证分型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各证型间上述指标存在显著差异性。6.本研究表明,在不同的中医证型中,各临床指标的表现也大不相同,存在显著差异,临床中应注重上述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指标在T2DM合并MS的辨证论治中的指导作用。合并T2DM的MS患者与单纯MS患者相比,除了“痰湿”这一共同的病机表现外,“气虚、阴虚”的病机表现更为显著,故在临床治疗T2DM合并MS患者时要抓住这一差异,在祛痰化浊的同时注意益气养阴,尝试多种药物联合应用治疗此类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