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接触力学与磨损特性的梯度轧辊再制造研究

来源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3929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轧辊是辊轧机的关键零件,其表面形位精度直接决定了钢带的质量,受轧辊与钢带间接触和摩擦力的影响,轧辊表面产生一定的磨损,轧辊的微弱振动导致辊轧机的整机稳定性降低,并降低辊轧钢带的质量,所以需定期更换轧辊,从而造成了轧辊的资源浪费,因此,如何辨别轧辊的磨损量,并研发轧辊的再制造修复技术,以提高轧辊的性能、延长其使用寿命,适应现代轧钢业发展的需求,成为当前轧辊制造业的一个重要课题。针对六辊轧机轴系多、辊-辊间非线性动态特性及动力传递过程复杂多变的问题,构建了六辊轧机6自由度非线性动力学模型,针对模型中多个非线性刚度、阻尼所造成的方程难以求解的问题,根据支撑辊、中间辊、工作辊的结构尺寸和功能作用,将中间辊、工作辊的质量集中到支撑辊上,获得等效的上、下辊系2自由度辊轧动力学模型,从而将6自由度模型降为2自由度模型,方便模型的数值近似求解。针对采用单一动力学模型求解轧辊振动范围受限问题,分别建立了周期扰动和辊系分段刚度下的2自由度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并采用摄动法对动力学方程进行了求解,得到对应的时域、频域特性曲线,分析了刚度、阻尼变化对轧机垂振系统的影响,研究了不同参数对系统幅值、共振区域的影响,通过对比分析确定了轧辊工作过程辊系振动量范围,为研究辊系振动影响下的辊与板带间法向接触力变化范围提供了依据。针对轧辊与钢带间的弹性接触与摩擦问题,构建了轧辊轧制钢带过程中的有限元动力学仿真模型,将轧辊视为辊身为各向同性弹性模型,轧件为双线性各向同性硬化弹塑性模型,并将支撑辊的垂直振动量作为位移边界条件,仿真研究了包含轧辊工作过程中,轧辊与刚带接触区域的法向接触力、切向摩擦力,以及接触区域应力、应变特性,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压下量、轧制速度对轧辊与钢带接触特性的影响规律,为研究轧辊的磨损特性提供了载荷依据。针对轧辊的摩擦磨损问题,以所获得的法向接触力的变化规律为基础,对轧辊试件进行了摩擦磨损实验研究,获得了不同载荷、磨损时间条件下,轧辊试块的磨损量,以载荷和磨损时间作为输入样本,磨损量作为输出样本,构建了具有果蝇优化寻优因子的RBF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并同实验对神经网络模型的准确性进行了验证。针对磨损后的轧辊再制造修复问题,本文以类似于高速钢成分的材料作为工作层,在工作层成分基础上通过降低主要元素含量作为过渡层。利用氩弧熔覆的方法将材料熔覆到45号钢的基体上,研究不同工艺参数对工作层及过渡层的影响,分析过渡层的组织与性能。结果表明:在工作层成分上逐渐减少主要元素含量,形成三种过渡层成分,在三种过渡层中,碳化物种类少于工作层的,在微观组织中多为板条状的马氏体,随着元素含量增加,弥散分布的碳化物数量也随之增多,在力学性能上要低于工作层,但优于基体力学性能。在过渡层的基础成分上进行相对应的双热源熔覆和氩弧熔覆,经比较得知添加激光熔覆的双热源熔覆层在硬度、摩擦磨损、热疲劳性能等方面均优于氩弧焊的组织性能。因此在过渡层基础上选择双热源熔覆最为适宜。该论文有图77幅,表15个,参考文献181篇。
其他文献
落煤筒结构是决定储装运系统能否正常运转的关键环节之一,在国内已经建成的30多个落煤筒结构的设计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在静侧压力计算时,选煤厂建筑结构设计规范强调静侧压力计算理论应以筒仓贮料压力理论和主动土压力理论作为参照依据,但由于在结构形式和使用工况上的不同,导致落煤筒结构的静侧压力分布与筒仓理论和土压力理论存在很大不同;由于落煤筒结构在使用过程中并非是作为单独结构存在而是内、外侧存有大量
煤与瓦斯突出是对煤矿安全生产威胁较大的重要灾害之一。随着煤矿的开采,作业深度不断加大,煤与瓦斯突出的危险性也不断加大,其突出的强度和频率也在逐渐增加,瓦斯突出事故时有发生。针对煤与瓦斯突出防治这一技术难题,以煤与瓦斯突出机理为基础,运用监测理论、态势评估理论、预警理论、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理论以及矿山安全等相关理论,通过矿山现场调研,深入理论研究后,进行计算机仿真和模拟试验以及现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
一次采全高开采技术因资源回收率高、高产高效等优点在我国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已成功开采7m采高综采面。基于神东矿区7m以上巨厚优质煤层储量丰富的现实,增大综采高度、实现一次采全高是开采这部分资源较为有效和经济的技术途径。有效的岩层控制技术、成熟的采煤工艺与综采设备研制技术均为进一步突破7m综采高度奠定基础,但7m以上超大采高综采面覆岩运动与破坏规律、煤壁破坏特征、支架选型尚不清楚。因此,研究超大采高综
小净距隧道作为新型隧道布置形式,能够较好的满足复杂地形地质条件、总体路线线形布置及施工运营条件等方面的特殊要求,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由于小净距隧道双洞间净距较小,隧道结构受开挖扰动作用明显,如何确保隧道整体结构及中间岩柱稳定性成为小净距隧道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之一。本文以韩家岭双洞四车道小净距公路隧道为工程背景,在充分研究隧道锚杆支护作用机理的基础上,研制新型胀滑式增阻可塑性锚
季节性冻土区由于尾矿砂冻胀融沉的循环作用,使得该区域尾矿坝变形特性和其它地区有所差别。如何以更加科学的方法和手段确保此类地区尾矿坝的安全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采用理论分析、实验室试验和数值计算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冻融循环作用下尾矿坝变形特性进行研究。该论文从宏观和细观的角度分别研究不同冻融循环次数下尾矿砂的变形特性及演化规律;通过相似模型实验研究冻融循环次数、冻融温度、冻融时间对尾矿坝变形的影响,
系统可靠性理论是安全科学领域的重要基础理论,在各个行业中发挥重要作用,尤其对工矿、交通、医疗、军事等复杂系统更为重要。但随着信息科学和数据科学的发展,系统可靠性分析面临着一些新问题。包括多因素影响下的系统可靠性分析,故障数据中的可靠性与影响因素关系分析,系统可靠性的稳定性分析等。这些问题需要安全系统工程理论与数据科学和信息科学协同研究和解决。论文发展和改进现有空间故障树理论,结合云模型和因素空间等
辽西四季分明的气候环境使得路基极容易受到周期性温度波动影响,会在有效冻结深度范围内形成冻融现象,严重影响路基工程的使用年限。风积砂在辽西地区分布广泛,将风积砂应用于路基填土既节约成本又低碳环保,但是直接将未经改良的风积砂用于路基填土很难保证其动力性能和抗冻融损伤能力。因此,研究改良后的风积砂动力性能及冻融循环后的孔隙分形特征对防止改良风积砂路基发生动力灾害及冻融循环损伤具有重要研究意义。针对以上问
为满足具有冲击地压倾向矿井的支护需求,具有刚柔耦合特性的缓冲吸能支护装备研发已经成为当下的一个研究热点。在工程领域中,常遇到静态载荷和冲击载荷叠加的结构动力学问题,例如岩体力学研究中,需要考虑在围岩应力的作用下的冲击特性;矿用支护设备初始状态就承受较大初撑力,当冲击地压等动力灾害发生时,支护设备会在静、动载荷叠加作用下发生突然失稳。支护装备在动力冲击载荷的作用下会表现出与静态载荷不相同的力学性能。
地铁衬砌管片的破坏标志是宏观裂缝的产生和发展,钢筋混凝土衬砌的材料缺陷和人工现浇施工工艺缺陷是诱发宏观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在衬砌管片设计阶段主要考虑其抗剪承载力,往往造成箍筋布置过密,进而施工时振捣不密实,导致管片容易在使用阶段出现贯穿裂缝,影响了管片的耐久性和安全性。混凝土中掺加钢纤维可以有效地阻碍混凝土内部微观裂缝的扩展及宏观裂缝的形成,可以延长地铁隧道寿命,更好的满足使用要求。因此本文研究了
随着我国超大采高一次采全厚、煤巷快速掘进等技术的广泛应用,涌现出一批千万吨级矿井及工作面,带动了开采装备朝重型化与大型化方向发展。实现工作面的高效开采,回采巷道必须具备较高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同时日益加大的开采强度与巷道断面尺寸不仅增加了巷道顶板有效控制的难度,也对锚杆支护技术的可靠性提出了更高要求。论文以补连塔煤矿首个8.0m大采高工作面回采巷道为研究对象,开展了锚杆力学特性及锚杆支护技术在高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