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以来田间杂草是影响农业生产和经济效益的主要原因,但开发高效、安全、环保的除草剂新品种较为困难且耗时久,因此,选育抗除草剂作物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对环境的危害而且提高作物产量十分有必要。草甘膦作为全世界应用最广泛的除草剂之一,其高效、低毒、广谱灭生性等优点,使得抗草甘膦作物研究具有较高的经济和社会价值。本研究采用温室栽培,对425份野生大豆材料进行抗草甘膦筛选,并对其进行室内生理生化的测定,进一步确定其抗性机理,为今后培育抗除草剂作物和大豆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和试验材料。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的野生大豆材料在草甘膦抗性上存在较大的差异,说明这些野生大豆中存在天然的抗性基因。在草甘膦稀释倍数为600倍条件下,根据存活率和药害症状筛选出26份抗性较好的野生大豆材料。以抗性材料2011-32和敏感材2012-89为例进行生化生理指标研究,结果表明在经草甘膦处理前,二者的光合色素含量、丙二醛含量、莽草酸含量及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活性基本相同,在草甘膦不同浓度处理下,抗性材料2011-32光合色素含量和莽草酸含量没有明显变化,丙二醛含量呈现微升高后下降的趋势,保持较低水平,GSTs活性明显增加;而敏感材料2012-89莽草酸含量明显升高,光合色素含量明显降低,丙二醛含量持续增加,GSTs活性无显著变化。表明莽草酸的含量和光合色素含量的稳定,丙二醛含量和GSTs活性升高是抗草甘膦作物的重要生理反应。对筛选出的野生大豆抗性和敏感材料进行室内萌发试验,野生大豆材料在草甘膦稀释倍数为20倍时,抗性材料较敏感材料萌发率高,能萌发的种子均有黄化枯斑且不长侧根,药害症状明显。表明室内萌发试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野生大豆材料的抗草甘膦能力进行鉴定,但若要进一步研究其抗性仍需待栽培出苗后喷施草甘膦药液来观察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