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81年艾滋病在美国被第一次发现之后,此病在短时间内蔓延全球,成为重大传染性疾病之一。有学者将此病比喻成“二十世纪的黑死病”,自发现到现在,此病对人类的威胁依然有增无减。在1988年世界卫生组织决定将每年的12月1日作为“世界艾滋病日”,目的在于增加人们对艾滋病的认识,更好的实现该病的防治。艾滋病具有强大的破坏力,艾滋病病毒并不能直接致死,而是通过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让人体失去免疫能力,继而失去抵抗力,导致各种病毒、病原体可以轻而易举的侵入身体,感染诸如恶性肿瘤等其他疾病,最后导致死亡。并且目前就全球的医疗科学水平来说,并不能对艾滋病进行根治。艾滋病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了人类生命与特定的生活形态。事实上,艾滋病不再只是一种疾病,艾滋病议题同样也影响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法律等多方面、多层次领域。面对如此重大的社会性议题,艾滋病应该如何被新闻媒体报道。曾担任联合国艾滋病署全球总裁的彼得·彼澳特曾说“记者可以比医生挽救更多的生命”。因为社会公众对于艾滋病的认知被新闻报道的方式和内容影响着,再加上艾滋病的传染性与不可治愈性,有关于艾滋病传播与防治的每一个细节和知识点都是社会公众迫切想要了解的内容。在中国,艾滋病的传染人数也在不断攀升,面对日益严重的艾滋病传染现状,中国的媒体该如何报道艾滋病相关议题的新闻,通过媒介传播达到有效防治艾滋病的目的,这是很多媒体都面临的问题。本文将选取《人民日报》在1988-2017这29年间的“世界艾滋病日”当天以艾滋病为报道主题的新闻报道为样本,主要运用话语分析的方法对选取的样本进行深度解读,从中发现该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艾滋病报道的话语特征,并且进行原因分析。本文的重点章节为第四章第五章,在第四章中分时期分阶段结合不同时期的历史背景得出了三个时期的话语特征,在第五章中通过外因与内因相结合,分析了话语变迁的原因,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