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疗是最经典的晚期癌症治疗方法之一,化疗药通过消除免疫抑制细胞或引发肿瘤细胞的“免疫原性细胞死亡”来增强抗肿瘤免疫效应,而系统性免疫抑制极大地影响了化疗的抗肿瘤效应。因此,缓解化疗后的系统性免疫抑制,对于改善化疗的抗肿瘤效应十分必要。胞外腺苷能够通过T细胞表面的A2A腺苷受体(A2AR)抑制 T淋巴细胞的活化和效应功能。CD39(ectonucleoside triphosphate diphosphohydrolase 1-Entpd1)能够将 ATP 和 ADP 降解为 AMP,AMP能够被CD73(ecto-5’-nucleotidase-Nt5e)进一步水解为腺苷。化疗诱导肿瘤细胞大量释放的ATP可被CD39和CD73水解成腺苷,这一过程很可能导致抗肿瘤T细胞应答的显著抑制。胞外囊泡(EV)与免疫功能的调节密切相关。在抗肿瘤免疫中,同时表达CD39和CD73的胞外囊泡,是否能够水解化疗后肿瘤细胞产生的ATP为腺苷进而作用于抗肿瘤免疫,尚待探索。通过对提取分选得到的胞外囊泡进行分析检测,我们发现来自B细胞的CD19+EVs含有高水平的CD39和CD73,具有ATP水解活性,能够水解化疗处理的肿瘤细胞释放的ATP为腺苷,在ATP存在的情况下能在体外显著抑制CD8+T细胞的增殖。通过回输CD19+EVs至接受化疗的荷瘤小鼠,观察小鼠的肿瘤大小和生存率,发现CD19+EVs能够显著加剧化疗小鼠肿瘤生长并降低小鼠生存率。通过在胸腺免疫缺陷小鼠上构建肿瘤模型以及在C57/BL6小鼠体内使用CD4和CD8阻断抗体,证实了 CD19+EVs对化疗的抗肿瘤抑制是CD8+T细胞依赖的。通过对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的分析,进一步证实CD19+EVs主要通过抑制CD8+T细胞的活化和增殖减弱了化疗后抗肿瘤作用。通过对比正常小鼠和肿瘤小鼠血清及脾脏中CD19+EVs的水平,发现肿瘤小鼠具有更高水平的CD19+EVs,并且通过筛选发现这一过程是由EV释放相关蛋白Rab27a参与调控。通过对小鼠肿瘤状态B细胞与正常状态的B细胞进行RNA-seq分析,发现肿瘤状态下缺氧诱导因子HIF-1α上调。通过染色质免疫共沉淀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进一步证实了 HIF-1α能够与Rab27a启动子区直接结合并促进Rab27a的转录表达,进而促使B细胞分泌更多的CD19+EVs。通过灭活的Epstein-Barr病毒(iEBV)介导的Rab27a敲低对B细胞释放的CD19+EVs特异性抑制显著改善了人源化NSG小鼠化疗的抗肿瘤效果。除此之外,通过搜集检测肿瘤病人血清CD19+EVs水平,发现与正常人相比,肿瘤患者血清中有更高水平的CD19+EVs,患者血清中CD19+EVs水平的高低与患者对化疗治疗的敏感程度呈现相关性,肿瘤患者中相对高水平的CD19+EVs具有更短的无进展存活期,对肿瘤患者术前术后检测对比也发现,肿瘤组织的切除能够引起患者血清CD19+EVs的下降,这些结果提示CD19+EVs有望在临床上作为肿瘤病人诊断和预后的辅助指标。综上所述,我们的研究结果揭示了 B细胞对于化疗后T细胞效应的调控以及化疗后肿瘤细胞逃逸免疫监视的新机制,对肿瘤治疗新策略也有很好的提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