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茶小绿叶蝉(Empoasca vitis)是我国茶树上的危害最大的害虫之一,全国范围内,只要是种植茶叶的省份均遭受了危害,同时它还具有繁殖能力强的特点,因而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本研究使用的虫生真菌是分离自野外采集的茶小绿叶蝉僵虫上的1株产孢良好的爪哇棒束孢(Isaria javanicus),使用固液双相发酵生产产孢良好,收集孢子粉后测得纯孢子粉的孢子萌发率为98.680.33%,孢子含量为1×1011·g-1,含水量为1.210.13%,使用这些孢子粉研制微生物农药剂型-可湿性粉剂。将其与一些常用而且低价的助剂混合以后进行相容性以及理化性质的测试,对不同效果的助剂进行逐一的筛选。在助剂对孢子的活性没有显著影响的前提下,首先是从四种载体中筛选出了单独入水只需要3~5秒即可润湿的海泡石作为可湿性粉剂的惰性载体。再使用海泡石和孢子粉与湿润剂混合,从12中湿润剂中筛选出湿润时间在60秒内的湿润剂,继续进行进一步的试验,筛选只需三秒即可使剂型湿润的湿润剂A。将前两种选定的成分和孢子粉以一定比例与7种分散剂进行混合,筛选出有效悬浮率可以达到94.9%的分散剂B,然后在两种紫外保护剂中筛选出对孢子的保护率可达76.2%的荧光素钠。并引用了本实验室展茂魁的同类研究成果,使用抗氧化剂C作为可湿性粉剂的抗氧化剂。最终确定了使用孢子粉,湿润剂A,分散剂B,荧光素钠,抗氧化剂C,海泡石做为可湿性粉剂的组成成分。按照以上成分配比将可湿性粉剂配制成为成品剂型,并进行产品质量测定的结果表明,此剂型的各项性能已达到并在部分性能上超过了可湿性粉剂的国家标准。将可湿性粉剂和纯孢子粉对假眼小绿叶蝉低龄若虫进行喷雾法的室内生物测定,结果显示,可湿性粉剂所具有的致病力并不弱于纯孢子粉的致病力,和孢子粉相同,在1×108孢子mL-1浓度条件下剂型在第12d的致死率达100%,LT50为6.0d,和孢子粉的5.9d没有显著差异。在2013年4月至5月之间将爪哇棒束孢可湿性粉剂和本实验室展茂魁研究的油悬浮剂,通过随机区组设计进行田间防治试验,使用该可湿性粉剂和油悬乳剂以7.5×1013孢子ha1的剂量常量喷施,每日通过百叶法调查虫口数量的变化以计算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两种剂型在田间的防治效果并无显著差异,可湿性粉剂对小绿叶蝉虫口的防治效果在第9d时达到最高,为49.2%;油悬浮剂对小绿叶蝉虫口的防治效果在第11天时达到最高,为50.2%。所以在第11天左右,为了更好的控制田间假眼小绿叶蝉的虫口密度,防止叶蝉虫口数量的重新增长,应该进行药剂的补充施用。这表明该生物农药只适合用于像茶树这样的高附加值经济作物。对该剂型和纯孢子粉的室温储存试验结果表明,无论是什么条件下,以各种方式存放的分生孢子活性都会随储存时间的延长而降低,特别是在室温下,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而造成的后果尤为明显。未制成剂型的纯孢子在夏日室温下储存两个月的时间后孢子活性就降至50%以下,而可湿性粉剂中的分生孢子在储存两个月以后的萌发率为90.4%,显著的高于室温下的纯孢子粉。在储存的第七个月纯孢子粉的活性基本上已经完全丧失,与之相比,可湿性粉剂中的分生孢子活性仍保持在50%以上。室温条件下的可湿性粉剂活性下降的幅度与4℃低温冷藏条件下纯孢子粉活性降低幅度比较也只是稍大而已。而4℃低温冷藏条件的可湿性粉剂和纯孢子的分生孢子活性的降低程度上没有显著的差异。在后期,剂型的活性下降速度甚至稍低于纯孢子粉的下降速率。因而,从货架期的角度来说,此可湿性粉剂基本符合了要求。综上所述,作为虫生真菌杀虫剂的爪哇棒束孢可湿性粉剂相比较而言,还是具有比较良好的前景,未来或许通过进一步研究,可以更符合田间用药的要求之后,作为控制假眼小绿叶蝉田间危害的生物农药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