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认知视域下的刑事司法信任研究——基于浙江等地的实证调查

来源 :浙江工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oopyfeile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法治进程的推进,进入到法院的诉讼在增加,民众对司法期望也在增加。然而,目前的司法还未能获得民众的普遍认同,加上转型期中国社会矛盾有逐渐增多的趋势,如何有效地提升司法公信力成为当前司法领域的一个迫切问题。司法公信,其核心就在于社会公众对司法的信任。近年来,被媒体曝光的刑事错案屡见不鲜,不断侵蚀着社会公众对刑事司法的信任。本文立足于我国司法实践,从法社会学、心理学视角,运用实证分析和比较分析的方法,对司法权运行中出现的刑事司法信任弱化的现状进行剖析,以期对社会公众的刑事司法信任的提升做出有益的探索。  本文共计四万余字,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含义上对刑事司法信任进行阐释。刑事司法信任体现的是社会公众对刑事司法制度的信任,是社会公众对刑事司法制度正当性与合理性的信赖,在纠纷出现之后相信刑事司法人员能够高效、公正地处理,并且认可刑事司法过程,接受刑事司法结果。刑事司法信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社会公众对刑事司法权的信任、对刑事司法活动中专门机关的信任、对刑事司法人员的信任和对刑事司法过程及结果的信任。从社会认知的角度来看,刑事司法信任的形成首先是社会公众对刑事司法权及其实施过程和结果形成的社会印象,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社会评价和社会判断,最后再进行归因解释。在这个过程中,包含着刑事司法信任初印象形成过程和刑事司法信任的修正过程两个方面。  第二部分通过实证研究探究公众认知视角下刑事司法信任的影响因素。在进行实证研究之前,预设的刑事司法信任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公众受教育程度、公众职业、司法人员素质等主体因素,诉讼机会、刑事司法透明度、刑事司法参与度等刑事司法程序因素,刑事司法裁判的说理性、刑事司法判决的公正性等刑事司法实体因素。从现有的研究来看,对社会公众的刑事司法信任度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包括刑事司法权威、诉讼机会、刑事司法裁判的确定性、社会公众的受教育程度。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实证研究收集上来的调查问卷进行分析得出的公众认知视角下刑事司法信任的影响因素主要是诉讼机会、司法透明度、司法参与度、司法人员的素质。  第三部分对造成刑事司法信任弱化的原因进行分析。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刑事司法信任的现状概括而言,主要表现在对刑事司法、刑事司法活动中专门机关、刑事司法人员、刑事司法过程及结果等四个方面。而造成刑事司法信任弱化的原因主要包括刑事程序失灵、司法权运行过程中信息不对称与失真、刑事错案产生辐射效果、刑事司法专业化引起的疏离感、社会公众对刑事司法有限性的认识不足、社会公众参与刑事司法活动具有局限性、传统法律文化缺乏现代法治精神的因子等七个方面。  第四部分针对上述现状,结合原因提出对策和建议。从刑事司法信任的形成过程来看,信息在其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规范和健全信息发布和获取的相关机制,更新社会公众的思想观念显得尤为重要。具体而言,要从内外两方面着手,一方面要加大刑事司法公开力度,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构建刑事司法民意回应机制,增强法官的自主性,完善刑事错案救济机制,完善程序违法性制裁机制;另一方面要规范媒体与司法的关系,减少信息失真,并提高司法官的素质,培养社会公众的理性司法观,重塑社会信任。  
其他文献
网络行业的迅速发展让个人的隐私受到了越来越严重的威胁,网络服务商在网络服务中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其面对网络用户时所具有的强大优势。网络服务商基于某种利益需求,利用其服
棕地再利用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棕地再利用面临环境与非环境的障碍,这些障碍具有复杂性、严重性及不确定性的特点。由政府主导的传统的棕地再利用解决策略存在缺陷,在环
高校学生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是学生群体中的优秀代表,是党组织新鲜的血液,是未来党和国家建设者和主力军。他们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只有将他们培养成为坚定的共产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