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①明确安徽省大肠埃希菌携带质粒介导AmpC酶的基因型和流行状况。②了解有无新的β-内酰胺酶—超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 AmpCβ-lactamases,ESACs)的产生。③了解产质粒介导AmpC酶菌株的耐药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④明确Ⅰ类和Ⅱ类整合子参与大肠埃希菌多重耐药的分子机制,为预防及控制耐药菌及耐药质粒传播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①采用FOX纸片法试验筛选出可疑高产AmpC酶菌株。②采用FOX三维试验间接法确认高产AmpC酶菌株。③用多重PCR的方法对高产AmpC菌株进行质粒介导的AmpC酶基因检测,并对FOX三维试验和多重PCR试验的结果应用SPSS11.5行X~2检验和K系数检验。④采用碱裂解法提取质粒DNA,行全编码基因PCR及克隆测序确定它们的基因序列,应用Blast程序分析比对。⑤对产质粒AmpC酶菌用PCR方法对ESBLs表达状况进行检测。⑥进行质粒接合转移试验并对野生株和接合子采用微量稀释法检测多种抗菌药物的MIC。⑦对产质粒介导AmpC酶菌采用微量稀释法检测多种抗菌药物的MIC。⑧采用PCR和核苷酸序列分析方法对携带AmpC基因的耐药质粒进行Ⅰ类和Ⅱ类整合酶基因和整合子可变区基因检测。【结果】(1)407株大肠埃希菌中有302株的FOX抑菌环直径<18mm,为可疑产酶株。(2)302株大肠埃希菌中有37株FOX三维试验阳性,占初筛阳性细菌的12.2%(37/302),总检出率为9.1%(37/407)。(3)302株大肠埃希菌中有30株多重PCR试验阳性,占初筛阳性细菌的10.6%(30/302),总检出率为7.4%(30/407)。(4)对三维试验和多重PCR试验的结果进行X~2检验和K系数检验。X~2检验,P<0.01,说明两种方法的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K系数检验,K=0.756,P<0.01,表明两种方法的吻合度较强。(5)以6组全长结构基因引物扩增AmpC酶基因,经PCR产物纯化测序或克隆测序和Blast程序分析,证实4株为DHA-1型;7株为CMY-2型;3株为ACT-2型。另外1条1165bp的核苷酸序列及与CMY-2型的AmpC酶编码基因有97%的同源性,为一个新的CMY型基因,具有AmpC基因的三个特征性保守序列SXXK、YXN和KTG,与DQ173299.1相比较,出现27个碱基置换,从推测的蛋白质结构来看,这些碱基的差别导致了10个氨基酸的替换,已成功取得GenBank登录号(EF054895)。(6)对产质粒介导的AmpC酶的大肠埃希菌进行接合转移试验,2株的耐药质粒成功转移至受体菌E.coliC600,接合子保持供体菌的耐药特性而明显区别于受体菌,多重PCR试验为阳性。接合子与野生株相比较,保持了对大部分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但对喹诺酮类的敏感性增加。(7)对产质粒介导的AmpC酶的大肠埃希菌进行ESBLs基因的PCR扩增和产物测序,检出14株同时产ESBLs,最多的类型是CTX-M型,并且发现9株同时产2种ESBLs,还有1株大肠埃希菌同时产CTX-M+TEM-1+SHV型酶。(8)产质粒介导AmpC酶的大肠埃希菌对哌拉西林的耐药率高达93.3%;对第三代头孢菌素也明显耐药,耐药率达60%以上,其耐药性高低依次为: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和头孢噻肟;对第四代头孢菌素头孢吡肟的敏感性达80%;对阿米卡星的敏感率亦达80%;对亚胺培南全部敏感;对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和氟喹诺酮类的敏感率也有所下降。对同时产CTX-M型ESBLs和质粒介导AmpC酶的10株大肠埃希菌进行药敏试验,发现头孢噻肟的敏感率极低,头孢吡肟的耐药率达50%。(9)30株大肠埃希菌进行Ⅰ类整合酶基因的扩增,有21株大肠埃希菌在500bp区域扩增出明亮条带,阳性率为70%(21/30),未检测到Ⅱ类整合酶基因。(10)Ⅰ类整合子可变区基因PCR阳性率占整合酶基因阳性菌的90.5%(19/21)。Ⅰ类整合子可变区扩增片段长度从500bp至>2000bp不等。未检测到Ⅱ类整合子可变区基因。选4株Ⅰ类整合子可变区扩增产物测序,显示分别携带有整合子5′和3′保守区的骨架结构、整合酶基因(intIl)、二氢叶酸还原酶基因(dfrV)、季胺抗性基因缺失变种(qacE△1)、磺胺抗性基因(Sull)和编码功能不清楚的ORF5基因。【结论】①头孢西丁三维试验和多重PCR试验都能有效检测高产AmpC酶的出现,而多重PCR试验因其简便、快速和准确的特点,特别适合于临床常规检测质粒介导的AmpC基因。②我省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中发现CMY型、DHA-1型和ACT-2型质粒介导的AmpC酶,CMY型为最多见的酶型。在国际上首次报道一种新的CMY型质粒介导的AmpC酶(EF054895)。ACT-2型质粒介导的AmpC酶在全国亦是首次报道。③产质粒介导AmpC酶大肠埃希菌存在严重的耐药和多重耐药现象。④在质粒介导的高产AmpC酶的大肠埃希菌中伴随着普遍的产ESBLs的情况,AmpC酶和ESBLs的同时出现是我省大肠埃希菌中β-内酰胺酶介导的耐药机制中出现的新情况,进一步增强了它们的耐药性,对临床治疗发起新的挑战。⑤对产AmpC酶菌引起感染的治疗,应根据细菌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择有效的抗菌药物治疗。碳青霉烯类和第四代头孢菌素可作为治疗产AmpC酶菌株感染的有效药物。在合并有超广谱β-内酰胺酶存在时,应选择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治疗。⑥Ⅰ类整合子结构在质粒介导的高产AmpC酶的大肠埃希菌中广泛存在,整合子机制参与了多重耐药的形成,因整合子可以携带多种耐药基因,容易引起多重耐药性的水平传播,应引起高度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