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这一创举的发生,是中国共产党人在解放思想的基础上,对以下两个理论问题进行艰辛探索并逐步取得共识的结果。其一,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在效率与公平目标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发展生产力是提高效率的问题,实现共同富裕是保证公平的问题。所以社会主义本质上是把效率和公平作为自身存在和追求的价值所在,效率和公平是社会主义所追求的两大基本目标。市场经济是人类迄今所发现的最佳的、最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它不仅能够促进物质财富的积累,提高生产效率,同时也关注人人能否尽其所能,促进人自身的发展,效率与公平就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达到了协调统一。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在公平与效率目标上的一致,给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提供了必要性;其二,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公有制的本质及其优越性是通过公有制多样化的实现形式得以展现和实现的。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多样化必然造就出产权主体的多元化,而多元化的产权主体恰恰正是市场经济存在的一般前提。这样,公有产权制度与市场经济就能实现对接,两者结合的必要性就转化为现实的可能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它不仅实现了对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突破,也实现了对西方经济学的突破,大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从而解决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能不能相容”的世界性课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突破了西方经济学仅对资源配置制度进行研究的局限,突破了市场经济等于资本主义的旧观念,摆脱了西方经济学的自由放任派和国家干预派的学派之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又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突破了把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的传统政治经济学观点。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还澄清了经济学界关于市场经济是舶来品的观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决定了中国改革的成败以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使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摆脱了危机,走出了困境,已经并且正在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强大的生命力、无限的发展前景和潜力,并且在实践中形成了对自然经济、计划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性超越,从而初步解决了“如何使社会主义振兴”的世界性难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生产目的、生产工具和技术、经济关系、经济结构、生产规模、政府行为与政策、意识形态等七个方面实现了对自然经济形态的超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于具有强大的经济动力、低廉的信息成本以及无可比拟的高度适应性和巨大潜力,又实现了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重大突破*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经验基础上,将高效的市场经济与强有力的政府指导有机结合,从而实现了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扬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是一场深刻和复杂的社会革命。它的深远影响已经并且正在以潜移默化的持久性力量渗入到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必将使整个中国社会的面貌涣然一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维系着全社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它提升了企业的主体地位,使企业成为最重要的市场主体,并且具有独立化的人格;它强化着企业的理念,使企业具有能动的市场观,又具有深远的战略意识;它规定了企业运行的核心机制,即资本——劳动的制衡机制。正是这一机制决定并保证了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变革着政府的理念和行为,其变革主要体现在:从效率行政理念转向民主行政理念:从控制导向的管理转向服务导向的管理:从以政府为本位和中心转向亲市场的政府;从强势国家的单独治理转向国家与社会共同治理;从政企不分、政府管制转向政企分开、放松管制:从权力集中转向适度的地方分权;从机械式的官僚组织转向有机式的适应型组织:从人治转向法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约着中国共产党如何立党和执政:它不断强化党的执政意识,“三个代表”思想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应该具有的根本执政意识:它促进着党的领导方式从“文件治国”转向依法治国,从“包办一切”转向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从僵化、教条转向解放思想、求实创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中国社会的深刻影响,归根结底是对人的影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最终将得以生成。人的发展必然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即人通过物(商品、货币、价值、交换价值、剩余价值等)来表现、实现和确证,人的劳动的价值通过交换价值来表现、实现和确证,人的关系通过物的交换价值来表现、实现和确证。人在“物的依赖性”基础上将实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