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黄芪多糖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对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实验依据和新的思路方法。方法:采用db/db型小鼠作为实验动物模型,适应性喂养一周后,随机分为模型组、中药组、针刺组、针药结合组,并将db/m型表型正常的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每组10只。实验开始后,每日观察各组小鼠的饮食、饮水、大小便、精神状况及活动度,每7天测量一次体重,定期检测尾静脉血糖。中药组以黄芪多糖按照700mg/kg体重,每天灌胃1次,每周5次;针刺组针刺所选腧穴,结合电针,每天1次,每周5次,连续11周;针药组以黄芪多糖每天灌胃并针刺所选腧穴一次,连续11周;正常组与模型组不作任何治疗。为了保证各组间实验条件统一,针刺组予以同等剂量的蒸馏水灌胃,中药组予以捆绑固定相同的时间。于实验第11周末采集标本,取材前禁食、自由饮水24h。腹腔注射麻醉各组小鼠,采用眼球取血法,取血3ml,用于检测血清血糖、胰岛素水平,摘取胰腺组织,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胰腺组织的形态学改变,用免疫组化法测定胰岛细胞凋亡相关因子Bcl-2蛋白表达的情况。结果:(1)镜下观察各组小鼠胰腺组织形态学变化:db/db模型组小鼠的胰腺结构发生改变,胰岛体积增大且形态不规则,部分细胞呈空泡样变性,细胞之间间隙增宽,分布不均匀。各治疗组与模型对照组相比,胰岛内细胞分布尚属均匀,细胞大小一致,核仁较清晰,胰岛结完整、境界尚属清晰。(2)治疗后血清血糖水平:各治疗组的血清血糖水平较模型组显著降低,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针药组血糖降低较针刺组、中药组更为为明显,差别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针刺组与中药组相比,针刺组血糖水平较中药组低,两组间差别亦有显著性意义(P<0.01);(3)治疗后各组小鼠血清胰岛素水(FINS)平:各治疗组的胰岛素水平较模型组显著降低,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针药组、针刺组的胰岛素水平低于中药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针刺组与针药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胰岛β细胞凋亡相关因子Bcl-2蛋白表达:各治疗组的Bcl-2的表达明显高于模型组,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且针药结合组在改善Bcl-2的表达方面较中药组、针刺组更明显,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针刺组与中药组相比,未见明显差异。结论:(1)针刺或药物均可以保护胰岛组织的正常形态,改善胰岛细胞的功能,且针药结合组优于单纯针刺组及中药组。(2)针药结合疗法,在降低血糖水平方面优于单纯针刺、中药疗法;针刺疗法降糖作用亦优于中药疗法。(3)针药结合疗法较单纯针刺、中药疗法更能显著降低血清胰岛素水平,从而提高糖尿病小鼠的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胰岛素抵抗。(4)针刺治疗糖尿病效果确切,推测可能通过提高抗凋亡因子Bcl-2的蛋白表达而减少胰岛β细胞的凋亡,且针药结合可以起到协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