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谦称和敬称都是说话人用来向受话人表达尊敬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谦称是通过贬己尊人,而敬称则直接体现在对受话人的称呼上。由于汉语谦敬称的发展有其特有的历史文化背景,因此在英译中寻求“等值”成为一大难题。 追求原语形式和内涵在译入语中的再现一度成为关注的焦点。但是,尽管不少学者著述比较汉英称谓体系的异同,而汉语谦敬称能否在译入语中再现原语的内涵,以及如何再现都是一个值得继续探讨的问题。 传统译论对此的探讨多限于语言学层面,强调的重心是对等,即在译入语中寻求对等的表达,而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事实上,由于两种语言在表达尊敬和谦逊的方式上存在巨大差异,一一对应既不可能也不可行。因此,以字面形式转换为轴心展开的讨论,如可译与不可译,归化与异化等非此即彼的二分法在用于指导汉语谦敬称的英译时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自翻译研究进入“文化转向”以来,翻译问题的探讨也被更多地置入一个大的历史文化背景,翻译研究和文化研究得以有机结合。原文原有的优势逐渐减弱,而焦点日趋转向译文。翻译研究在关注原文的同时把目光也投向了译文。原有的规定性论述也开始向描写性过渡。同样,其他因素如译者,赞助人,读者反应等都被纳入研究范围,作为影响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既然原文的文字已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汉语谦敬称的英译也可以走出无法对等而又强求对等的尴尬。文化研究带来的新的研究范式为汉语谦敬称的英译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因此,汉语谦敬称的英译不仅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