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翻译研究中,译者只以“侍女”、“仆人”的身份在翻译活动中努力地进行着“忠实”、“对等”于原文的活动。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西方的“语用学转向”和九十年代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发生,中国翻译界的学者们才开始把眼光从“文本研究”转向“主体研究”。由此翻译主体性便成了翻译界日益被关注的课题。作为其中的一个分支,有关译者主体性的研究被得到了空前的重视。由于研究者对“译者主体性”的过度张扬,便忽略了对译者主体性制约因素的研究。其实,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并不是没有限制的,因为任何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都要有其制约性做为前提。但是,目前关于“译者主体性的制约因素”的研究就显得十分单薄。而且就其研究结果来看,多数都是在理论层面上进行简单探讨和主观判断,很少有人就具体的译例进行实践分析和深刻挖掘。本论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阐释学、功能翻译理论等相关论说,采用对比研究与个案分析的方法,通过对萧红作品《手》的两个不同时期日译本的比较,来分析翻译结果不同的原因。以此来阐明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主要受译者自身的审美标准、语言文化、思想意识层面中各因素的制约。研究目的在于进一步深化译者主体性的研究,促进文学翻译主体性的研究和发展。同时也希望能为汉日互译翻译及评论提供参考与借鉴。论文构成除了结论共有五个章节。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选题的背景及研究的内容、方法、目的和意义。第二章梳理国内外有关译者主体性的研究情况并提出问题。第三章到第五章是本论文的主要部分,分别从审美标准、语言文化、思想意识三个层面对两个日译本《手》的不同译例进行分析,挖掘在翻译过程中制约译者主体性的因素。最后对全文进行回顾与总结,并指出不足和今后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