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纳米氧化锌(nZnO)的广泛应用,尤其是在食品及食品包装材料方面的应用,大大增加了公众暴露于nZnO的可能性,因此相关的生物效应及安全性研究备受关注,已有不少研究成果。但生物分布和毒性的动物实验多是在正常动物模型上进行,动物生理状况改变是否影响研究结果是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考虑到肠道疾病影响人们对各种营养物质的吸收,我们以小鼠为模型,用吲哚美辛诱导肠损伤,然后研究了肠损伤时小鼠对nZnO的摄入以及nZnO引起的毒性。肠损伤模型建立后,通过灌胃给药,4-24小时后处死小鼠,收集血液和脏器。分离血清用于血生化指标的检测;固定肾、肝、小肠组织,用于病理检测;消解脏器,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检测其中锌、铁、铜元素含量,结合同步辐射技术观察小肠绒毛中锌等元素的分布。正常及肠损伤ICR小鼠均摄入ZnO,尺寸影响ZnO的摄入。与正常组相比,肠损伤组导致血、肝、肾、脾和小肠中锌摄入更高。在肠损伤状况下,nZnO组的血、肾、脾、肺和小肠中锌含量高于mZnO组,但肝脏摄入锌与此相反;同步辐射测量小肠绒毛中锌含量和分布的结果验证了这一结论。肝、肺、脑等脏器中微量元素铁和铜含量在ZnO暴露后增加,但肠损伤对ZnO的吸收影响不大,颗粒尺寸的影响也不明显。在血生化和组织切片分析显示,nZnO暴露虽然影响了肠损伤组的ALT等水平,但其它变化不及肠损伤引起的变化明显,显示口服nZnO总体毒性很小。肠损伤明显影响小鼠对nZnO的摄入,并改变了微量元素铁和铜的水平。生理状态对纳米颗粒摄入的影响及机制也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我们的工作提示需要特别关注疾病等特殊生理状况下生物体对纳米颗粒的摄入及其潜在的危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