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肝纤维化是各种肝损害因素长期不能解除,致肌成纤维细胞激活,胶原代谢失衡,肝脏组织发生重构的一种病理过程,是各种慢性肝病进展为肝硬化的必经阶段。多种原因引发的慢性肝病严重威胁着我国人民的健康,寻求有效的抗肝纤维化药物是当前的研究热点。如今,许多研究将肝星状细胞作为抗肝纤维化的中心环节,但尚无特异的治疗方法。中医药抗肝纤维化凭借简、便、廉、验的特点为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李佃贵教授经多年的临床及实验发现,在肝纤维化形成中“浊毒”起着关键作用,运用化浊解毒法组方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是化浊解毒方的作用机制仍不明确。目的:本实验采用血清药理学方法,在细胞水平上观察了α-SMAmRNA、p38MAPK及JNK蛋白的表达,进而探讨化浊解毒方治疗大鼠肝纤维化的体外作用机制,为化浊解毒方可能存在的治疗靶点及途径提供了分子生物学基础,从以方测证的角度对慢性肝病浊毒证的发病机制提供现代药理学依据。方法:健康成年SD大鼠,制备含药血清,随机分为四组:正常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即复方鳖甲软肝片组、化浊解毒方组即等效剂量和二倍剂量。体外培养原代的肝星状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TGF-β1组(B组)、阳性对照组(C组)、化浊解毒方含药血清等效剂量组(D1组)和二倍剂量组(D2组),除正常对照外各组均加TGF-β1干预,各组加入相应血清,培养24、48、72h后,运用MTT法检测肝星状细胞的增殖;培养48h后,运用RT-PCR法检测肝星状细胞中α-SMA mRNA的表达,Western-blot法检测p-p38、p-JNK蛋白的表达。结果:1MTT法检测结果显示:外源性刺激TGF-β1干预的HSC在各组药物血清处理24小时后,与A组比较,B组TGF-β1可明显刺激HSC的增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比较,C、D1、D2组均可明显抑制HSC的增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D2组可明显抑制HSC的增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D1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D2组较D1组可显著抑制HSC的增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8小时与72小时后,与A组比较,B组可明显刺激HSC的增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B组比较,C、D1、D2组可明显抑制HSC的增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C组相比,D1、D2组可抑制HSC的增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D2组较D1组可显著抑制HSC的增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1、D2组药物血清对HSC的抑制作用随时间逐渐增强。2RT-PCR结果显示:与A组相比,B组在TGF-β1干预HSC48h后,α-SMAmRNA的表达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相比,C、D1、D2组可显著抑制α-SMA mRNA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相比,D2组可显著抑制α-SMAmRNA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与D1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2组较D1组可明显抑制α-SMA mRNA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Western-blot结果显示:3.1p-p38蛋白的表达:与A组比较,B组p-P38蛋白的表达明显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比较,C、D1、D2组p-p38蛋白表达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D1组p-p38蛋白表达有增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2组p-p38蛋白表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D1组比较,D2组p-p38蛋白表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2p-JNK蛋白的表达:与A组比较,B组p-JNK蛋白的表达明显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比较,C、D1、D2组p-JNK蛋白的表达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D1、D2组p-JNK蛋白的表达量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D1组比较,D2组p-JNK蛋白的表达量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化浊解毒方含药血清可抑制TGF-β1诱导的HSC增殖,且作用呈时间依赖关系。2化浊解毒方含药血清可降低α-SMA mRNA在TGF-β1干预的HSC中的表达,可抑制HSC的活化。3化浊解毒方含药血清能够降低p-p38、p-JNK蛋白在TGF-β1诱导的HSC中的表达,从而干预p38MAPK及JNK信号通路的传导,可能是其发挥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之一。4化浊解毒方含药血清可通过干预p38MAPK及JNK信号通路的传导,降低大鼠HSC表达α-SMA,推测其是发挥抗肝纤维化的机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