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非线性性能与设计方法研究

来源 :长沙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8次 | 上传用户:lele33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世界上斜拉桥数量最多的国家。本文从斜拉桥体系的受力特点出发,研究如何将部分预应力设计应用于混凝土斜拉桥上,使其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结构受力更为合理。本论文首先对部分预应力混凝土(PPC)结构的研究现状和将部分预应力技术应用于混凝土斜拉桥设计的理论进行了全面评述,然后考虑混凝土材料非线性,对PPC斜拉桥进行局部节段模型试验和全桥预应力设计参数分析,最后提出了适用于PPC斜拉桥设计的实用简化方法。论文主要工作有:(1)提出了混凝土斜拉桥主梁采用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的设计理念。按部分预应力设计的桥梁可以克服全预应力设计的不足,尤其适合于自重效应比重较小、活载效应比重较大、大部分区间压应力足够的斜拉桥;两者相结合,能有效减小斜拉桥主梁压应力和节约成本又不影响其正常使用要求和结构安全。(2)提出基于带刚臂的分层梁单元法,进行混凝土截面开裂和裂缝宏观发展过程的模拟,编写了相关计算程序。进一步通过对比不同轴压力作用下的钢筋混凝土梁和室内静载试验的预应力混凝土T梁数据,验证了程序的可靠性,克服了常规数值分析法在临近破坏时可能出现迭代不收敛的问题,简化了计算过程。(3)提出了混凝土斜拉桥两阶段设计的局部节段模型试验方法。为反映斜拉桥体系的受力特点,以实桥塑性最明显的区间作为试验区间,在模型两端设置无索区以消除边界条件的影响,加以弹性支撑以体现整体结构对局部节段模型的影响,进行节段模型设计。该方法包含了缩减阶段与缩尺阶段两部分,通过计算确定无索区长度和端部弹性支撑刚度的大小,保证了控制截面和控制索的受力与实桥的相近性,实现了在保证试验精度的前提下,用有限数量的索、梁组合模型来反映斜拉桥整体性能的试验目标。(4)开展了PPC斜拉桥室内节段模型试验。完成了试验梁设计和加工,确定了节段模型合理成桥状态,并在弹性范围内和不同裂缝宽度工况下进行重复控制加载以及结构破坏试验。试验发现裂纹在加载过程中有良好的平稳性和重复性且卸载后裂纹能完全闭合,主梁开裂后结构仍有较大承载空间,开裂后恢复的结构整体刚度有所下降但并不明显。完成了实测数据和理论计算结果对比,验证了理论计算的正确性。(5)进行了PPC斜拉桥内力重分布与参数分析。分析了混凝土斜拉桥开裂后跨中截面弯矩增量和挠度的非线性性能;对后期预应力数量和普通钢筋配筋率进行应力、裂缝宽度、裂缝开展和全桥承载能力的参数分析;分析了裂缝宽度和分布范围随荷载的增长趋势。计算表明主梁开裂后斜拉桥发生了明显的内力重分布,减小后期预应力能有效减小混凝土最大压应力,同时对加载后期的裂缝宽度影响较小,也不会降低全桥的承载能力。通过对三座不同跨径、不同边中跨比的混凝土斜拉桥的非线性对比分析,发现跨度越大开裂后的内力重分布程度越大,斜拉桥全桥承载力主要由斜拉索的强度控制。(6)提出了PPC斜拉桥主梁按裂缝宽度控制设计和简化的设计方法。根据主梁截面上、下缘的应力控制条件,提出用“应力平衡法”确定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主梁合理状态。讨论了多种裂缝宽度计算公式,提出了根据0.1mm裂缝宽度确定主梁允许拉应力的大小,从而作为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主梁设计参考。研究了部分预应力估算和布束方法,提出了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主梁设计步骤。进一步结合典型算例提出了按部分预应力进行PPC斜拉桥主梁简化设计和验算的方法。
其他文献
目的比较两种常用肺炎衣原体血清学实验室诊断方法并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26例临床怀疑为肺炎衣原体感染的患者血清,分别进行间接免疫荧光法、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肺炎
虚拟心脏介入手术系统,是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和相关医学知识在计算机上模拟心脏介入手术的一类虚拟现实系统。它融合了计算机技术、计算机图形学、传感器技术、生物力学、临床医
<正>近年来,日本利用国际太空竞争格局的调整,通过太空领域的官民协同和国际合作,积极促进其太空战略的转型与发展,迅速推进其太空战略的军事化、综合安全化、官民协同化和国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实施社区护理及健康教育的价值。方法选取200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组与干预组,常规组采用药物干预+常规护理,干预组采用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