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福建省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主体,突出的人地矛盾,明显的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特点,土地资源相对局限。为适应海峡西岸经济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形势,提高土地资源使用效率,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满足农民更新更高的生活要求,势必应推动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的建设,寻找适合福建省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方向的公共服务供给形式。福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正在逐步实现从“碎片化”走向“组织化”。农村公共服务投入不断增加;农村卫生保障机制逐步建立;农村公益性设施建设成果显著;农村职业技术培训全面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但,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数量缺少,主体责任不明确,机制不健全都是福建省乡村治理转型过程中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令人担忧的问题。其原因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首先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和制约;其次,农民缺乏有效表达机制和监督机制;再次,缺乏有力的财政支持和多元化社会资金;最后是由于供给主体的缺陷导致供给效率低下。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福建各地基层政府和组织开始摸索一些新的农村公共服务模式。“168”工作模式便是其中一种。“168”工作模式作为协同型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典型,在基层政府、党员、群团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民等各个主体,在多中心协同互动机制的作用之下,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形成福建省农村公共服务的协同供给格局,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本文第一章探讨了研究背景、意义,确立了研究内容与方法。第二部分对农村公共服务理论研究进行了综合梳理,明确了本文的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第三部分选择从文献入手,从供给总量、结构、模式三方面阐述了福建省农村公共服务的现状,对比分析了三种典型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第四部分从历史方面、体制、参与主体与投入资金等多方面探讨福建省农村公共服务存在问题的原因。第五部分结合实地调查走访结果,着重分析“168”工作模式作为协同型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特点,包括主体结构、运作机理、服务属性等,试图分析新型农村公共服务模式成功的原因。第六部分结合福建省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存在的问题和“168”工作模式取得的成果,协同型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完善途径,建议一是转变农村公共服务价值取向,提升农民公民意识与素质;二是创新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监督渠道,构建有效的评价机制;三是积极整合农村网络服务技术,构建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四是破解传统单一化的政府主导供给模式,实现多元化协同供给。最后,对福建省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模式进行总结并展开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