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手足口病(Hand,foot,and mouth disease,HFMD)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V-A16)为典型代表的小RNA病毒科病毒是引起HFMD的主要病原体。然而近年来,CV-A6在泛太平洋地区和国家广泛流行,特别是在中国大陆多次引起HFMD的暴发,有些地区其发病率甚至超过EV-71和CV-A16,成为优势流行株。而由于缺乏合适的动物模型CV-A6致病机制、抗病毒药物及疫苗的研究均进展缓慢。本研究通过不同日龄小鼠、感染方式、感染剂量的充分组合探索构建CV-A6感染小鼠模型的最佳条件,并应用该模型进行抗病毒药物的筛选、验证以及CV-A6灭活疫苗有效性评价等研究。结果表明,5日龄ICR小鼠经肌肉注射(IM)感染105.5TCID50的CV-A6可建立合适的CV-A6感染模型。小鼠发病后由活动减少、体重下降逐渐发展为脊髓灰质炎样麻痹和死亡;病理检查发现感染后期发病小鼠出现全身多脏器的损伤和炎症反应,主要包括脑神经元水肿、病毒性肺炎表现、心肌脂肪变性和骨骼肌溶解断裂等;各脏器病毒载量检测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均表明骨骼肌是病毒在体内繁殖的重要靶器官。另外,对感染模型外周血细胞因子动态监测发现IL-6超高表达与病毒性肺炎及脑组织所发生的病理变化密切相关。另外采取利巴韦林和多种细胞因子体内干预CV-A6感染,发现利巴韦林和IFN-γ可有效提高小鼠存活率,利巴韦林和IFN-γ在12 dpi存活率分别为60%和80%;而IL-6干预组不仅对CV-A6感染无保护作用,反而加速感染小鼠死亡。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注射高滴度的抗CV-A6病毒血清具有良好的预防和治疗CV-A6感染的作用。5日龄乳鼠预先注射不同滴度的抗CV-A6病毒血清后再经肌肉注射感染CV-A6,发现小鼠存活率与抗CV-A6血清呈剂量依赖关系,即抗血清滴度越高感染鼠存活率越高;而再小鼠感染CV-A6并出现早期症状(后肢无力)时及早注射高滴度的抗体治疗也能够显著缓解发病小鼠的临床症状并、促进小鼠恢复健康并提高小鼠的存活率。另外结果表明,母传抗体能够对小鼠提供完全的保护。对母鼠进行多次免疫后所孕育的5日龄乳鼠注射致死剂量的CV-A6,发现所有乳鼠均健康存活,无任何临床表现和死亡。总之,本研究所建立的CV-A6 ICR乳鼠感染模型有助于CV-A6抗病毒药物的研发和预防性疫苗的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