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保持着高速增长态势,“中国奇迹”令世人瞩目。但在这一奇迹背后,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的事实让我国经济发展的成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收入分配的失衡,尤其是初次收入分配的失衡问题,已越来越不利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初次分配当中劳动收入份额自90年代中期以来持续下降的现象,使得研究劳动收入份额下降问题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热点话题。国内外学者已从多个角度解释劳动收入份额下降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技术进步、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全球化。但随着经济货币化、经济金融化的发展,金融与社会已紧密相连,而我国目前还存在金融抑制的典型特征,因此研究劳动收入份额问题,需要考虑金融抑制的制度性约束。所以,本文从金融抑制这一现象出发,研究金融抑制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本文认为,金融抑制的存在,是造成近年来我国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主要原因,技术进步、经济结构调整和全球化都不足以解释劳动收入份额的全部。本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构建了金融抑制影响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机制,实证环节本文从全国和省级两个层面验证金融抑制是否影响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在理论分析部分:笔者从宏观与微观两个角度解释金融抑制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宏观的视角是,借助要素投入比解释金融抑制导致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由于金融抑制的存在,使得要素价格发生变化,会诱使厂商使用相对价格更低的要素,产生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从而使得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微观的角度是,借助融资约束解释金融抑制导致劳动收入份额下降。认为在金融抑制的制度下,国有大中银行主导的金融体制带有很强的信贷偏向,中小(私营)企业面临严重的信贷约束,使得中小(私营)企业不得不进行内源融资,同时构建金融抑制影响劳动收入份额的理论模型,得到面临融资约束的中小(私营)企业的劳动收入份额明显要比国有企业要低。在实证部分:本文首先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核心解释变量金融抑制综合指数FRI;通过VAR模型对全国时间序列数据分析得到FRI的系数是0.04,从定量上来看,即金融抑制程度加深1%,会造成劳动收入份额下降4%;在运用省级面板数据再检验过程中,采用广义最小二乘法(FGLS)估计得到FRI的系数是0.0307,表明在省级层面,金融抑制程度加深1%,会造成劳动收入份额下降3.07%,比全国得出的4%略低。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主要有以下创新:第一、从金融抑制的视角研究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问题,并提出解决劳动收入份额下降问题的新的政策建议。主流研究劳动收入份额的文献大多从技术进步、经济结构转型、全球化等角度解释劳动收入份额下降问题,要么没有考虑金融因素、要么只是将金融因素作为辅助变量;现在已有一些国内外学者开始研究金融因素对劳动收入份额影响,但研究中国问题的学者还没有从压抑的制度性约束——金融抑制角度来研究我国的劳动收入份额变动问题。根据笔者的前文分析,提出解决劳动收入份额下降问题的新的思路——完善金融体系,进行金融市场化改革。第二、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构建金融抑制影响劳动收入份额的理论机制;运用全国时间序列数据对金融抑制和劳动收入份额的关系进行研究,并通过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再验证,使得研究结果更具有可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