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米塔夫·高希是当代最杰出的英语创作的印籍作家之一。其小说《饿潮》于2005年出版,采用了主副线的双重叙事:主线讲述了当代美籍印裔动物学家皮娅与印度翻译卡奈和渔夫福柯尔相识的过程、以及三人在潮乡搜寻海豚途中的经历;副线以卡奈的舅舅尼纳玛为叙述者,通过其笔记再现了20世纪70年代印度教孟加拉难民在潮乡遭遇政府大屠杀的历史创伤。《饿潮》的现有研究主要基于生态批评视角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以及生态后殖民视角探讨难民身份危机、边缘人群的历史创伤与环境保护,但是鲜有学者系统地探讨小说中“水”的丰富内涵。因此,论文试图比较全面地分析《饿潮》中“水”的多重意义,而生态批评的最新理论思潮——物质生态批评对物质的三重内涵阐释为分析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从物质生态批评视角解析《饿潮》中的“水”,该物质具有施事能力、意义生成和多重叙事的三维内涵。首先,“水”在塑造地貌、影响生物行为和摧毁生命方面表现出强大的施事能力。潮水每天都在重新塑造潮乡的地理轮廓,人们受潮水威力的影响,学会了敬畏自然和尊重自然规律,潮水也在影响海豚在内的水生生物的行为,而潮水对生命的巨大摧毁力也体现其强大的施事能力。其次,“水”象征万物相依的生态系统,而饥饿的“水”、饥饿的老虎和饥饿的人构成一个互动的物质世界。作为生态系统象征物的“水”为人类和其他物种提供营养物和栖息地,而“饥饿”将水、土地、食物、老虎、居民等物质联系在一起,创造了在一个凶险的物质环境中为了生存而顽强挣扎的人类与非人类物质互动的动态物质世界。最后,“水”也是穿越时空的叙事文本,讲述着神话空间人类对自然的原始认知和敬畏自然的故事,展现历史空间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和难民遭遇屠杀的历史创伤,书写着当代空间中人与水互动的生态保护语篇。同时,“水”的物质叙事产生三重物质伦理意义。通过对《饿潮》中“水”的三重内涵剖析,可以看出该小说建立了水的物质叙事典范,建构了一种自然与文化融为一体的语篇机制,展示了水作为自然界极为重要的部分所体现的巨大生命力和文化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