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在总结借鉴前人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研究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构建适合我国实际的节水型社会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在理论体系的构建中,始终把握以下四个建设要点:一是以流域区域生态承载力(包括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承载压力度、生态弹性度)为主要标准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体系建设;二是以水权、水市场为理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建设;三是以市场经济手段为主体的节水运行饥制建设;四是以数字化为主要手段的节水型社会信息系统工程建设。在该理论体系的支撑下,以四川省绵阳市涪江流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水资源管理体制和节水运行机制建设、节水型社会信息系统工程建设的实践为实证研究。通过实证研究,检验节水型社会理论,并及时指导正在建设中的绵阳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最终达到增加有效供给,减少无效需求,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实现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成果及实际运用如下: 1.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目的,是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判断流域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衡量可持续发展能力水平的主要标准应当是生态承载力,包括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承载压力度和生态弹性度。生态承载力越大,可持续发展能力越强;反之则越弱。 2.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基础,是水权明晰。实现水权明晰的主要手段是制定科学权威的水资源规划,包括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水环境和水资源的有效保护。水资源规划的制定,必须建立在对流域区域生态承载力的深入研究和科学把握上。生态承载力的评价为水资源规划奠定了基础,水资源规划则是建立以水权、水市场为理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的依据。没有科学权威的水资源规划,就没有科学合理的初始水权分配。 3.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关键,是运用市场手段建设节水运行机制。有明晰的水权和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水权的交易就易于完成,水市场的发育就易于成熟。科学的以市场经济为主的节水运行机制建设,是引导全社会积极节水,吸引各种社会资本进入水市场的有效手段。 4.节水型社会的建设,离不开现代化手段。无论是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还是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都必须以数字化建设为主要手段。因此,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信息系统工程建设的成败。 5.绵阳节水型社会建设,是水利部着眼全局、分类指导的重要举措。绵阳位于长江上游,正在建设西部硅谷,经济总量四川第二,西部第五,生态区位突出,社会影响重大,经济地位重要。在水资源相对丰沛、经济社会发展速度较快的地区,建设以节水防污为主要特色的节水型社会,为全国同类地区提供经验,意义十分重大。但由于人们的节水意识比较淡薄,体制机制很不健全,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任务也十分艰巨。本文所研究的节水型社会理论,就是在建设绵阳节水型社会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又不断及时指导实践的产物。因此,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