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在朱湘的诗作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声音:对生命的追寻和对死亡的召唤.这一对看上去相互矛盾冲突的心理构成了朱湘诗作中独特的"生死二重奏"现象(也即"生死的二极律动").从理论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朱湘的诗作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声音:对生命的追寻和对死亡的召唤.这一对看上去相互矛盾冲突的心理构成了朱湘诗作中独特的"生死二重奏"现象(也即"生死的二极律动").从理论上诠释,这种文学现象跟生死本能在诗人心理层面——意识领域和潜意识领域的消长有关.在心理意识中,死本能的凸现、生本能的弱隐原因主要是当时的"荒原"社会对诗人尘世生命的扼制和挤压,使诗人的生命处于不完满状态.在死亡心理的成长过程中,诗人在诗作中从认同"死亡"到亲近"死亡"再到渴望"死亡"又意味着诗人在离世前已经"死"去.诗是富含思想的.朱湘对生命、死亡的感受和体验能够揭示出诗作中存在的生命哲学和死亡哲学,这种生死哲学对生死本能在诗人心理意识中的争夺同样产生影响.诗人认为:生命(尘世)的不完满表现在残缺的爱情和"荒原"社会对生命(尘世)的屠戮,自然和诗艺只能暂时给不完满的生命予以慰藉,但最终不能成为生命(尘世)乃以脱难的庇护港;生命要实现精神的完满不在尘世而在"死亡","死亡"打破了生命在尘世受难的枷锁从而拯救、张扬了生命;在"死亡"中,死去的是自然生命,不死的是灵魂(精神生命).该文对朱湘诗作中有关"死亡"的几个美学问题的探讨将有助于对朱湘诗作中"死亡"的深刻理解.通过对审美性质、审美态度、朱湘诗作中对死亡的哲学思想的阐述能确认朱湘诗中的"死亡"成其为美;从内摹仿说、"理性节制情感"、朱湘对死亡的思想三个角度可以分析朱湘表现"死亡"的诗呈现"宁静"品格的成因.
其他文献
对语言的兴趣,是上世纪西方哲学最显著的特征之一."语言转向"被现当代西方大多数哲学家看作20世纪最有意义的哲学事件.哲学家们把哲学对主客体关系的研究转向了对主体间交流
在城市的高速发展中,生态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严重的环境污染不仅危害了人们的生活,还给生态环境带来了恶劣影响,为使这种恶劣情况不在继续发展,就必须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该论文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第一章)从共时层面阐述古汉语双宾结构及其同形、替换格式,双宾动词的多项语法功能和双宾结构的语序模式.第二部分(第二章)主要分析殷商至西
伴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小学校园的建设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小学建筑设计,要力求达到功能的齐全,结构的完整,并且能够更好的融合当地文化建筑的品味及活泼
敬语是日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敬语的活跃也是日语的最显著的总特征之一,它不仅表现形式多样,而且具有一套完善的体系.在战前乃至在封建社会,日本的敬语主要是反映一种森
第一章对张爱玲偏爱世俗生活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张爱玲虽出身名门,但是家庭的没落和童年生活的不幸以及成长过程中的独特的生命体验,都促使她向世俗靠拢.张爱玲吸收了中国传统
太阳能是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对太阳能的应用可以大量节约不可再生能源,并且可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为了进一步推进太阳能在建筑领域的广泛应用,本文对太
文章从被动设计的必要性,被动式设计原则和特征,地域性被动式设计策略三方面来阐述.
论文对王安忆的小说以人性探索为主线进行整体把握和考察,在把握与考察中注重将人性与时代性、民族性、阶层性联系起来,力争以历史的眼光、注入历史现实的内容,尽量做到深刻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与科技的不断发展,推进了城市化建设过程中相关基础设施的完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的同时,保障了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其中,水利工程的不断完善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