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语言的兴趣,是上世纪西方哲学最显著的特征之一."语言转向"被现当代西方大多数哲学家看作20世纪最有意义的哲学事件.哲学家们把哲学对主客体关系的研究转向了对主体间交流和传达以及对生活世界意义的研究.传统哲学的主题和方法都黯然失色;传统哲学的本体论不再那么至高无上;传统哲学思辨方法的缺陷暴露无遗.在这一重大的转折中,德里达的解构理论最为激进地批判了西方形而上学的传统.为了摧毁逻各斯中心主义与体现形而上学传统的声音中心主义,德里达提出了他的解构主义哲学,并创造了一系列新词:延异,播撒,踪迹,替补等等.但在西方哲学背景下,他在运用这些解构策略时,陷入了"逻辑"和"阅读"两个深刻的悖论当中.于是他将目光转向了东方,一种在他看来未受"逻各斯中心主义"污染的文化.德里达向东方文化寻求灵感,说到底是对其背后道家审美哲学的景仰,该文将从这两个方面进行证明:其一为德里达的解构策略与庄子卮言言说方式的比较;其二为德里达对汉字文化的仰慕.卮言是一种体道性隐喻方式,直观象形的汉字则是华夏民族"意象"型思维的载体.因此中国哲学具有浓厚的隐喻特色,偏向"诗"的表现方式,与西方文化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东西方在语言文化上的差异,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中国"万物与我齐一"的思维方式,与西方传统的主客二元对立的理性思维有着根本区别.以德里达为代表的后现代西方哲学家日益认识到"逻各斯"思维的不足.因此,"语言转向"带给西方哲学的绝不只是一种新的哲学研究方法,更为重要的是在哲学观上的革命性转变.我们通过德里达解构主义与道家审美哲学的比较,可以更加深入的理解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和各自的优缺点,并走向优势互补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