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统计损伤本构模型与圆形硐室岩爆研究

来源 :中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044680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岩石材料破裂过程的模拟一直是岩石力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统计损伤理论的引入为其提供了一条有益的研究思路和途径。然而,目前建立的统计损伤本构模型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不能充分反映岩石不同变形阶段的特征问题,难以反映岩石在低应力水平下的线弹性变形特性,且对于峰值后区的模拟并不能反映残余强度这一特征。另外,已有岩石统计模型基本上仅限于理论分析,对于其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方法还需要很多工作。因此,本文就此问题开展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工程实际意义。主要的工作内容如下:(1)在连续损伤介质力学模型和应变等效性假设的基础上,推导了岩石材料弹性损伤分析的建模过程,得到了两种不同RVE表述的岩石损伤模型,并对岩石破裂过程分析中采用RVE物理力学性能的概率分布类型进行了讨论及对比分析。(2)通过系统分析岩石变形破裂过程特点及损伤变量变化规律,改进和完善了岩石统计损伤本构模型,包括对岩石损伤阀值和残余强度的考虑,模型参数的求取方法和复杂应力状态下模型的推广。(3)以岩石统计损伤理论为基础,结合岩石全应力应变曲线特征,对Drucker-Prager强度准则进行了修正研究,并通过实例计算,验证了修正的岩石强度准则的合理性。(4)综合分析岩爆发生的条件及影响因素,并在对前人提出的岩爆判据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考虑圆形硐室围岩损伤,对圆形硐室岩爆机理进行了研究,给出硐室围岩重分布应力解析解,结合统计损伤本构关系和硐室围岩全应力应变曲线特征,分析了硐室岩爆的临界载荷和临界损伤软化区深度,为地下硐室岩爆预测提供一种有效的方法,并就地下工程岩爆的防治措施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其他文献
随着建筑造型和使用功能的不断多样化,框架结构中“大梁小柱”及“小梁大柱”等异型顶层端节点在工程中日益频繁出现,但国内外对此类异型节点研究较少。为检验我国现行规范的
随着饮用水水源污染加剧和水质标准的提高,作为饮用水深度处理技术之一的臭氧氧化工艺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虽然臭氧工艺为受污染原水的饮用水深度处理技术提供了有效途
随着我国公路隧道大规模增加,隧道运营期的病害问题日益突出,病害调查与健康诊断的技术与方法也变得日益重要。本文在大量现场调研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分析、试验研究、有限元数值
本文在结构-地基相互作用体系研究背景下,针对地震波及其在下部地基传播过程中的复杂性,用有限元法数值模拟了下部地基模型。在以往二维平面地基模型的基础上,本文采用三维立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建筑物的高度和跨度不断增加,梁、柱所承受的荷载也越来越大,这就要求其具备更高的承载能力、更小的截面尺寸、更好的延性及施工方便、经济高效等方
为实现人与自然平衡及人与社会和谐的核心目标,建筑业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可持续建筑包涵输入端、循环端、输出端三个方面,并符合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3R”原则。根据
在我国能源消耗快速增长和国际能源局势日益紧张的背景下,我国提出了节能减排的政策。地源热泵作为一种节能技术,因此被大力推广与应用。然而在实际运用中围绕着如何提高地源
黄土滑坡是我国黄土地区广泛发育的、危害性较强的表生地质灾害,其频繁的发生,不仅对当地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危害,也制约着广大黄土地区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研究黄土滑坡灾害防治技术是防灾减灾工程的重要课题之一。在众多滑坡防治技术中,微型桩技术是一种近年来才受到人们关注的新技术,由于它具有场地适应性强、对滑体扰动小,施工速度快等优点,使其有可能成为_种黄土地区滑坡灾害防治的重要技术,对其在黄土滑坡
非饱和土的真三轴试验研究资料较少。本文开展了非饱和重塑黄土不同固结围压、不周中主应力比值、不同基质吸力条件下的真三轴试验,分析了非饱和土真三轴仪的适用范围和试验数
碳纳米管/水泥基材料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和机敏性能,有望在提高混凝土安全性和耐久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已经成为国际研究热点。但已有研究表明,碳纳米管在水泥基材料中的应用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