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我国老年冠心病的患者越来越多,呈明显的上升趋势,特别是患急性冠脉综合征或稳定性心绞痛的患者增加更明显;老年患者中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者也越来越多。目前在冠脉介入治疗围手术期比较重要的方面,是如何对高危病人进行风险分层及识别、个体化干预治疗措施的制定。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已建立了不少冠脉介入危险评分体系[1-5],但是这些评分体系并不是针对高龄老年患者;在《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12》中,推荐的常用的危险评分模型也都不是针对高龄老年冠心病患者[6];这些评分体系是否适用于中国高龄冠心病患者不得而知。为了进一步研究高龄老年冠心病患者PCI治疗的风险评估,长海医院心内科通过对既往病例资料的回顾收集整理,初步建立了一个简单易行的危险评估模型,评价预测75岁以上的高龄冠心病患者PCI术后院内MACCE发生的情况,但是该危险评分是对既往资料的回顾性研究,因此仍需进一步验证及完善[7]。因此,本研究通过前瞻性分析老年冠心病患者基础疾病及冠脉病变特点,院内及院外MACCE的发生率,探寻适应中国老年冠心病患者PCI治疗的危险评估体系。目的:进一步前瞻性验证已建立的预测高龄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发生院内MACCE的危险评估模型,探讨其对术后1月,3月和6月MACCE的预测价值。方法:连续入选我院2015年1月至2015年9月确诊为冠心病并接受PCI治疗的高龄患者(年龄≥75岁)共计344例,随访至术后半年。完整收集入选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计算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比较预测方法的优劣性。将所有患者危险因素信息带入已建立的高龄冠心病患者PCI危险评分模型,验证该模型对术后院内MACCE的预测辨识能力及拟合校正性能;并与NCDRCath PCI风险评分体系(美国国家心血管注册数据库风险评分体系)、SYNTAX评分系统相比较,分别评价三种评分系统对中国高龄冠心病PCI患者术后临床预后的预测作用。结果:1、研究完成随访344例,累积发生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共29例(8.43%),其中死亡17例(4.94%),再发心梗2例(0.58%),发生脑血管意外事件11例(3.19%)。2、前瞻性验证分析已建立的高龄冠心病患者PCI危险评分模型对院内MACCE的预测能力,提示该危险评估模型对术后院内MACCE发生率具有良好的预测及拟合性能(ROC曲线下面积为0.747,P=0.001;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X2=1.75,P=0.972)。该模型对于术后1个月的MACCE发生率的预测性能较好(ROC曲线下面积为0.704,95%CI 0.584~0.824,P=0.005);对于术后3个月、术后半年的MACCE发生率的预测性能不佳(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594、0.590,P>0.05)。3、生存分析结果表明,高龄冠心病患者PCI危险评分得出的低危、中危、高危三组的术后MACCE发生率逐渐升高;其中院内、术后1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月、术后半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Cox回归模型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龄冠心病患者PCI危险评分是院内MACCE发生率的独立危险因子(HR 1.560,95%CI 1.253~1.944,P<0.001),术后1月MACCE发生率的独立危险因子(HR 1.408,95%CI 1.034~1.919,P=0.030),术后3月MACCE发生率的独立危险因子(HR 1.447,95%CI 1.171~1.789,P=0.001),术后半年MACC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子(HR 1.360,95%CI 1.113~1.662,P=0.003)。5、ROC曲线下面积分析显示,NCDR Cath PCI评分与Syntax评分对术后院内、术后1月、术后3月、术后半年MACCE发生率均没有预测作用(P>0.05)。结论:1、高龄冠心病患者PCI危险评分是高龄冠心病患者PCI治疗后MACCE发生率的独立预测因子;该模型对术后院内MACCE发生率具有良好的预测及拟合性能,对术后1月MACCE发生率也有较好的预测性能;但对术后3月、半年MACCE发生率的预测性能欠佳。2、对于高龄冠心病PCI患者,NCDRCath PCI风险评分、Syntax评分对术后MACCE发生率没有预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