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石油工业的快速发展,土壤的石油污染已成为备受关注的环境问题。石油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技术以其修复效果好、无二次污染等诸多优点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本研究在考察高效石油降解混合菌体系的修复性能的基础上,采用生态毒理学试验对不同修复时期石油污染土壤生态毒性进行了综合诊断,以筛选敏感指示生物和相应指示指标来有效地评价土壤的修复效果。研究结果表明:(1)石油污染土壤生物模拟修复实验修复效果较好。污染土壤经40d生物修复后,总石油烃表观降解率达到64.4%,并且石油烃各组分的表观降解率为:饱和烃>芳烃>沥青和胶质。土壤中的残油GC-MS分析结果进一步证实了混合菌体系降解石油烃类的有效性。(2)通过考察不同修复时期石油污染土壤酶活性综合诊断和评价了污染土壤的生态毒性。土壤酶活性分析结果表明,四种代谢酶活性的变化规律不尽一致。过氧化氢酶活性和脱氢酶活性与石油残留量呈极显著相关性(p<0.01),脲酶活性和石油残留量呈显著相关性(p<0.05),而脂肪酶与石油残留量不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3)通过选取小麦和萝卜两种高等植物种子,度量了其种子发芽率、生长发育和生理生化指标,评价了不同修复时期污染土壤的生态毒性。结果表明,小麦幼苗生长发育株高、地上部鲜重、根鲜重及根干重指标以及叶片SOD活性、MDA含量说明修复8d和16d的土壤其生态毒性较强。萝卜幼苗生长株高、地上部鲜重、根鲜重以及叶片SOD活性、MDA含量指标说明微生物修复的前期土壤的生态毒性有所上升,随后毒性有所降低,但整个修复时期的土壤都存在一定的生态毒性。(4)通过测量不同修复时期石油污染土壤发光细菌的相对发光强度综合评估了不同修复时期污染土壤的生态毒性。结果表明,DCM/DMSO浸提液表明土壤的生态毒性呈现先上升后降低的变化趋势。(5)在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过程中,土壤中目标污染物的量减少并不意味着土壤生态毒性的降低。生态毒理测试结果表明,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后土壤毒性变的复杂化,在修复的前中期出现毒性上升,后期毒性逐渐减弱。其中,小麦和萝卜幼苗株高、地上部鲜重、根鲜重以及叶片SOD活性、MDA含量,发光细菌的相对发光强度可作为最为潜在的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效果的指示生物和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