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日常交流实践的“叨啦”文化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tcj_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叨啦”可理解为闲聊,作为内蒙古自治区西部方言区民众重要的生活方式及标志性乡俗文化,是当地百姓在特定场域中进行的日常交流实践。本文选取其中后套地区巴彦淖尔市云村中心队“富国队”为田野点,通过长期参与观察村民日常生活中的闲聊活动,试图去呈现“叨啦”作为本土语汇在进入具体的交流实践过程中后所呈现的生活图景,并揭示人们如何从文化依赖中不断获得自我认同以促成叨啦的生活逻辑,从主体间关系互动中挖掘个人身上的社会缩影。源于特殊的历史背景,在当地村民的口承传统中,表示“闲聊”的本土语汇多种多样,其中“叨啦”作为内蒙古晋语中的蒙语借词,是当地民众日常交流实践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口头语汇之一。从词源上讲,叨啦表示闲聊,是倒刺(本义是唱)的异译与衍生出的众多概念之一,伴随着山陕移民等其他蒙汉交流活动愈加充分,口内汉民与套内牧民日常生活中最主要的闲暇方式——扎堆闲聊与聚集唱歌,两者发生交流与概念置换,随着后者势力渐衰,倒刺由此保留了闲聊的意义并进—步简化书写为“叨啦”,开始普及并广泛使用于清末民初。历史延续至今,当地民众不断实践、交流有关“叨啦”的地方知识,已形成较为清晰完整的文化传播与演变路径并且仍处于流动变化、呈现于民众的日常交流实践当中,已成为理解地方文化传统的重要途径与地方民众重要的生活方式。从整个区域历史拉回到具体的交流场域,地方民众在不同历史时期叨啦的空间位置、时间安排、参与人群的结构、类型与具体分布特征,其呈现使得个体需求在时空框架中获得静态地突出,参与人员皆是从自身需求出发,在各自不同的时空节点里与其他村民结成具有弹性的关系网络,聚合频率与意义不断发生变化,村民情感动机与身体经验的流动性理解在场域建构中获得可能。与此同时,通过参与观察“叨啦”的时间、空间、及参与人群的历时流动与交际圈层的差序分布去呈现其交流场域,继续进入具体的交流实践活动。其间鲜活跳跃的人物在闲聊中不断建构与巩固个人身份,认同与强化社会赋予的文化角色与“枷锁”,以保证自己在社会秩序之内,以逃避文化的焦虑与被边缘化的恐惧,正是这种内在的驱动力,使得闲聊这种不具备阐释性框架的言语交流实践在琐碎中获得达成。闲聊是体裁吗?体裁概念是抽象的、过往的,是与当下生活割裂的,即陈旧经验无法框架住鲜活的交流与生活,地方体裁概念间的转换是将闲聊界定为交流与非交流之间的状态,这是与实际生活相违背的。因此将闲聊从体裁的概念中彻底解放出来,使其完全地进入生活世界与交流世界是非常必要的,也就是说,只有非体裁才能将全部生活与主体内在的心理结构与背后的社会文化全部映衬出来,我们将发现碎片才是挖掘整体的最佳途径。与此同时,在日新月异的网络时空与生活革命中继续拓展叨啦的交流场域,发现其不为众人觉知的“变装”,并重新界定叨啦的意义和内涵,对于理解人类日益“沉沦”却不自知的心理活动将裨益良多。总而言之,研究闲聊,将对民俗研究中日常生活与实践转向的研究范式,及对于尊重和理解地方民众多样的生活方式与阐释地方乡土文化都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患者,男,41岁,无明显诱因间断性头痛1周入院。疼痛以晨间为主,由枕后向眼眶部放射,无呕吐及视力下降,无抽搐。查体正常,无外伤史。曾以偏头痛治疗,效果不佳。影像学检查:右侧颢枕叶深
朱光潜在1979年提出的"意识形态高浮论"下启20世纪80年代初由钱中文、童庆炳等主张的"审美意识形态论",成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审美文论生成的重要源头之一,推动了对文学性质的科学
近几年来,素质教育的推进步伐在逐渐加快,在语文教学中,有许多课文都具有极高的德育教育价值,可以引导学生形成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道德素养。教师要寻找教材中的
现阶段企业员工培训仍然还停留在"组织如何做好培训"的层面上,很少有企业将员工作为培训开发主体让其进行自主培训。本文首先阐述了员工自主培训行为的意义,然后以R公司为例,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社会产业结构也正在逐渐转型当中。虽然我国综合实力正在快速的提升,但是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多,颇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方面则是近些年,我国各个地区的信访案件呈现递增的趋势。国家和政府对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问题也越发关注,人民的合理诉求也是政府非常关注的问题。所以做好信访工作,特别是在基层与人民群众打交道的信访工作人员(本文所指的基层针对的
浙江民营中小企业对于浙江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并且也形成了自身经济的特色。国内学者对其研究可以归纳为五类:创业精神研究、家族制研究、集群制研究、产权研究、人力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