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叨啦”可理解为闲聊,作为内蒙古自治区西部方言区民众重要的生活方式及标志性乡俗文化,是当地百姓在特定场域中进行的日常交流实践。本文选取其中后套地区巴彦淖尔市云村中心队“富国队”为田野点,通过长期参与观察村民日常生活中的闲聊活动,试图去呈现“叨啦”作为本土语汇在进入具体的交流实践过程中后所呈现的生活图景,并揭示人们如何从文化依赖中不断获得自我认同以促成叨啦的生活逻辑,从主体间关系互动中挖掘个人身上的社会缩影。源于特殊的历史背景,在当地村民的口承传统中,表示“闲聊”的本土语汇多种多样,其中“叨啦”作为内蒙古晋语中的蒙语借词,是当地民众日常交流实践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口头语汇之一。从词源上讲,叨啦表示闲聊,是倒刺(本义是唱)的异译与衍生出的众多概念之一,伴随着山陕移民等其他蒙汉交流活动愈加充分,口内汉民与套内牧民日常生活中最主要的闲暇方式——扎堆闲聊与聚集唱歌,两者发生交流与概念置换,随着后者势力渐衰,倒刺由此保留了闲聊的意义并进—步简化书写为“叨啦”,开始普及并广泛使用于清末民初。历史延续至今,当地民众不断实践、交流有关“叨啦”的地方知识,已形成较为清晰完整的文化传播与演变路径并且仍处于流动变化、呈现于民众的日常交流实践当中,已成为理解地方文化传统的重要途径与地方民众重要的生活方式。从整个区域历史拉回到具体的交流场域,地方民众在不同历史时期叨啦的空间位置、时间安排、参与人群的结构、类型与具体分布特征,其呈现使得个体需求在时空框架中获得静态地突出,参与人员皆是从自身需求出发,在各自不同的时空节点里与其他村民结成具有弹性的关系网络,聚合频率与意义不断发生变化,村民情感动机与身体经验的流动性理解在场域建构中获得可能。与此同时,通过参与观察“叨啦”的时间、空间、及参与人群的历时流动与交际圈层的差序分布去呈现其交流场域,继续进入具体的交流实践活动。其间鲜活跳跃的人物在闲聊中不断建构与巩固个人身份,认同与强化社会赋予的文化角色与“枷锁”,以保证自己在社会秩序之内,以逃避文化的焦虑与被边缘化的恐惧,正是这种内在的驱动力,使得闲聊这种不具备阐释性框架的言语交流实践在琐碎中获得达成。闲聊是体裁吗?体裁概念是抽象的、过往的,是与当下生活割裂的,即陈旧经验无法框架住鲜活的交流与生活,地方体裁概念间的转换是将闲聊界定为交流与非交流之间的状态,这是与实际生活相违背的。因此将闲聊从体裁的概念中彻底解放出来,使其完全地进入生活世界与交流世界是非常必要的,也就是说,只有非体裁才能将全部生活与主体内在的心理结构与背后的社会文化全部映衬出来,我们将发现碎片才是挖掘整体的最佳途径。与此同时,在日新月异的网络时空与生活革命中继续拓展叨啦的交流场域,发现其不为众人觉知的“变装”,并重新界定叨啦的意义和内涵,对于理解人类日益“沉沦”却不自知的心理活动将裨益良多。总而言之,研究闲聊,将对民俗研究中日常生活与实践转向的研究范式,及对于尊重和理解地方民众多样的生活方式与阐释地方乡土文化都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