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品是探考作家生命轨迹的重要"纸上之材料",作品中的自称辞作为作家心灵形象展现的重要载体,对于探究其生命轨迹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笔者统计,苏轼诗作中的自称辞占其全部诗作的比例高达约57%。在数值统计及归类整理方法的基础上,将苏轼诗作中的自称辞按照语义类型的标准分为两类:(1)自称其身份表征辞,(2)自况自譬辞,按照生命形象类型的标准分为三类:(1)疏狂意趣型,(2)憔悴青衫型,(3)疏狂兼憔悴型。本文在共时性通论及历时性探变研究思路的基础上,以诗、人互证,作品互证,诗史互证为研究方法,以"动中析静,静中视动"为研究依据,将本文的写作分为上下二编。上编以苏轼诗作中自称辞的语义类型为基础,探究其生命轨迹的一般形态;下编以苏轼诗作中自称辞的生命意象类型彼此数量的消长变化为依据,探考苏轼生命轨迹于不同阶段呈现出的总体特点及变化。上编通过探析苏轼诗作中自称辞的语义,指出其生命轨迹的基本形态:功名意识与生命自适情结。以此为分章基础,分为四章:第一章述论苏轼的功名意识,其基本特征:(1)"以手为口"的笔谏精神,(2)投笔从戎的卫国之志,(3)"仁爱恻怛"的功民意识。区别于贪求功名及媚谀君王,建立在其"君子人格"的基础上,是其国家主人翁意识,以国事为己任的必然表现,是宋代儒学复兴大背景下的时代产物。第二章述论苏轼的生命自适情结,其基本特征:(1)"妙赏"生活,(2)"玄心"超越,(3)"深情"亲友,(4)"善谑"自戏,(5)养生全性。即其风流精神,建立在苏轼对生命"天全","自然"状态的推尊与守护的基础上。第三章述论苏轼的功名意识与生命自适情结二者之间的关系,不是独立存在于苏轼的生命轨迹中,而相互融汇,呈现出仕、隐交融与朝、野融合的基本特点。第四章以蜀地自然文化环境,"庆历风神"为代表的大的时代背景,家族文化传统及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想境界四维度探析苏轼生命轨迹形态的形成之因。下编以苏轼于宋神宗元丰元年九月所作,以"吾"自称的诗作《次韵王巩颜复同泛舟》为其生命轨迹心理转捩的节点,分为前后二期,并以苏轼诗作中自称辞的生命意象类型的数量变化予以具体阶段划分,共二章,六节。第一章述论苏轼于宋仁宗嘉祐四年十月后至元丰元年九月前的生命轨迹,分为三个阶段:(1)嘉祐四年十月后至宋神宗熙宁二年二月前,疏放喟叹客;(2)熙宁二年二月后至熙宁六年六月前,懒钝离逐客;(3)熙宁六年六月后至元丰元年九月前,功退离逐客。第二章述论苏轼于元丰元年九月后至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七月前的生命轨迹,分为三个阶段:(1)元丰元年九月后至元丰八年六月前,萧散迁谪客;(2)元丰八年六月后至宋哲宗绍圣元年闰四月前,波定边缘客;(3)绍圣元年闰四月后至建中靖国元年七月前,波兴禅道客。以此为基础,指出苏轼生命重心呈现出由前期的功名意识为主体向后期生命意义探寻的变化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