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是仔猪病毒性腹泻主要病原之一,往往与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猪轮状病毒混合感染或单独感染引起的以侵害猪肠道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对养猪业危害非常严重。特别是在黑龙江省,由于冬季和早春气候寒冷多变,在猪场防寒保暖措施不力时,更易造成病毒性腹泻的流行。本研究通过对仔猪传染性胃肠炎的发病情况调查和治疗实验,了解哈尔滨地区仔猪传染性胃肠炎的发病规律,寻找防治仔猪传染性胃肠炎有效方法,为仔猪传染性胃肠炎的防控提供参考。首先,从2012年至2016年间每年的冬春季节,对哈尔滨周边7个区县54个猪场发生病毒性腹泻的8819头仔猪进行了发病情况的调查,并采取109份猪的小肠样品进行可能引起该病的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及猪轮状病毒RT-PCR病原检测。结果显示,仔猪发病数为5406头,发病率达61%,病死898头,病死率17%,其中猪传染性胃肠炎检出22份,检出率为20%,流行性腹泻检出55份,检出率为50%,轮状病毒检出18份,检出率为17%。存在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与猪流行性腹泻病毒与猪轮状病毒二者或三者混合感染的现象。三者在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发病季节上非常相似。虽然猪传染性胃肠病毒不是仔猪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但是该病毒感染仔猪或与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猪轮状病毒混合感染仔猪时会使仔猪病毒性腹泻的发病率、病死率显著提高,对仔猪的危害最大。其次,将自然发病确诊为猪传染性胃肠炎的24头仔猪随机分成桃花汤治疗组,白头翁汤治疗组,每组12头仔猪,将桃花汤、白头翁汤分别每天经口灌服10 ml/头,每天2次;以上各组药物均连续应用3天,治疗试验过程中观察仔猪的精神状态、食欲、脱水恢复情况、呕吐和腹泻的恢复情况。发现用桃花汤治疗1天后仔猪粪便不再是水样便,无呕吐现象,体力与精神开始恢复,能够勉强行走,但是不能吮乳;2天后粪便变稠,但还不成形,体力与精神状态明显好转,自由走动,开始吮乳;3天后粪便成条状,不再腹泻,眼睛有神,皮肤干净,走动玩耍,食欲大增。试验结束后,分别将存活的14头仔猪采血做红细胞压积、白细胞总数、淋巴细胞及血糖、尿素氮、肌酐的测定;每组剖检2头仔猪,将小肠黏膜组织作石蜡切片,HE染色,镜检对比治疗后各组的病理组织学变化;检测仔猪小肠黏膜上皮细胞钠-钾泵活性并对比其活性变化。统计各组仔猪的死亡数、死亡率、有效率和治愈率;实验结果表明,桃花汤治疗组与白头翁汤治疗组相比,仔猪红细胞压积、尿素氮、肌酐下降,白细胞总数、淋巴细胞比率、血糖及小肠黏膜上皮细胞钠-钾活性明显升高,仔猪小肠绒毛的长度基本接近健康仔猪的肠绒毛长度,上皮细胞排列比较规则;桃花汤治疗组仔猪的有效率、治愈率明显高于白头翁汤治疗组。表明桃花汤在仔猪传染性胃肠炎发病初期时治疗效果要明显优于白头翁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