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i)是西北太平洋重要的经济种类之一,主要被中国(包括台湾省)、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利用。其中,分布在北太平洋西部海域的冬春生群是传统的捕捞对象,约占近年来北太平洋柔鱼总产量的70-80%以上。近年来西北太平洋柔鱼的资源量波动比较剧烈,而目前对其资源的基础生物学和评估、管理等研究工作还相当薄弱。开展柔鱼资源评估研究,掌握其资源现状和群体数量的变动规律是实现柔鱼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
本文根据我国西北太平洋鱿钓的历史渔业数据,结合其产卵场和索饵场海表层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及其距平均值(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y, SSTA)、北太平洋数十年变动(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 PDO)、黑潮流量和流路等海洋环境数据,分析了西北太平洋柔鱼渔场以及资源量与海洋环境变动的关系并进一步解释了它们之间的内在影响关系;以贝叶斯广义线性模型(GLBM)标准化后的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Fishing Effort, CPUE)作为西北太平洋柔鱼资源丰度的相对指标,分别采用基于非层次( Non-hierarchical)和层次(Hierarchical)贝叶斯统计方法的Schaefer模型和DeLury模型对其资源量进行评估,并根据这两种模型提出了两种完全不同的资源管理方案,为渔业管理部分制定科学的管理措施提供决策依据和参考。研究结果如下:
(1)柔鱼时空分布变化显著,其8月、9月、10月纬度重心基本遵循南-北-南的变化规律,而经度重心则没有表现特定的规律。相关系数分析表明,黑潮流量大而北太平洋中部海表层温度处于偏高时期时,柔鱼时空分布重心显著北移;黑潮流量小而北太平洋中部海表层温度处于偏低时期时,柔鱼时空分布重心显著南移。黑潮路径变化(是否发生大弯曲)也会造成柔鱼时空分布的南北移动,黑潮发生弯曲时柔鱼时空分布重心有南移趋势。
(2)西北太平洋柔鱼CPUE与其2月份产卵场适合SST面积比重有显著的正相关性,与其索饵场8~11月适合SST面积比重的乘积有显著的负相关性。2月份产卵场适合SST面积比重越大,柔鱼资源丰度指数越高;索饵场8~11月适合SST面积比重的乘积越小,柔鱼资源丰度指数越高。因此,认为产卵场2月份的适合SST面积比重为影响冬春生群体补充量的决定性月份,并可以推测2月份为产卵高峰期;而索饵场的适合SST范围则使得CPUE有分布集中的趋势。
(3)针对西北太平洋柔鱼渔业特点,首次利用GLBM(Generlized Linear Bayesian Model)对其CPUE进行标准化,解决了西北太平洋鱿钓作业时CPUE分布集中的特点,并与GLM和GAM模型研究结果进行了比较。GLBM模型结果表明,影响CPUE的因素主要有经度、纬度、SST、SSS和随机影响的时空交互项,标准化后的CPUE比名义CPUE小,尤其是在渔季的高峰时期,标准化后的CPUE更为真实地反应了资源量的变化,可用来监测西北太平洋柔鱼的资源变动,并为下一步资源量评估提供可靠的数据。
(4)利用世代分析法对西北太平洋柔鱼进行了初步的资源量评估,计算了不同死亡率系数下(0.03~0.1/10天)7月的初始资源量,以及该群体为对象的渔业管理参考点,包括最大可持续产量(MSY)和逃逸率,并且拟合了该群体补充量与亲体量的关系,推测了2006~2020年资源量和渔获量的变化。结果表明,M为0.06/10d为一个临界点,若实际M小于0.06/10d则该群体处于过度开发状态;若M等于0.06/10d则该群体处于充分利用状态;若M大于0.06/10d则该群体还有进一步开发利用的空间。补充量亲体关系表明,Beverton-Holt模型拟合效果略优于Ricker模型。要持续利用该资源,MSY应设在10万吨左右,逃逸率应设在40%左右。另外,将模型拟合的参数及其结果可作为下一步贝叶斯模型选择先验概率时的参考依据。
(5)首次利用基于贝叶斯统计方法的Schaefer模型对西北太平洋柔鱼资源量进行评估,并对资源评估的结果做了相应的风险分析。通过对剩余产量模型参数r、K和q的后验概率分布与假设的先验概率分布(基准方案、正态分布方案和正态分布随机方案)进行比较认为,在基准方案(均匀分布)下参数r、K和q的后验概率分布与先验概率分布存在较大差异,这表明本研究采用的年渔获量和CPUE数据为贝叶斯资源评估模型提供了足够多的信息。正态分布方案和正态分布随机方案下模型参数的预测值以及估算的最大可持续产量(MSY)等生物学参考点接近,但小于基准方案。三种方案下,1996~2004年的捕捞死亡率都远低于限制参考点F0.1,1996~2004年的渔获量也小于MSY,表明西北太平洋柔鱼资源目前处于良好状况,没有遭受过度捕捞。
本文首次使用随机决策框架法,考虑了估算的捕捞死亡和资源量及其生物学参考点的不确定性。决策分析表明,在相同的收获率(Harvest rate)情况下,基准方案得到的2019年资源量最低、资源崩溃的概率最大,因此在渔业管理决策中选取最不乐观的基准方案作为最佳选择,此时对柔鱼资源保护是最为安全的。三种方案下2019年渔获量最大时的收获率均为0.6,但是若将管理策略定为收获率0.6,则2019年以后资源量存在着一定风险,因此最为保守的管理策略应将收获率控制在0.3左右,渔获量在13万吨左右。
(6)首次利用基于分层次贝叶斯统计方法的DeLury模型对西北太平洋柔鱼资源量进行评估,并提出了渔季中管理的方法。结果表明,分层次的贝叶斯统计方法能够量化DeLury模型评估时模型参数的变化,并且能够在数据不理想时(例如CPUE未呈现明显下降趋势)成功地估算出模型的参数。1996~2004年各年参数N0y,、q的后验pdfs的集中趋势(Central Tendency)变动较大且基本上没有重叠,相对于扁平的先验概率分布更为精确,表明了其中有部分数据是能够提供有效信息的。1996~2004年全年参数的后验变异系数(CV)相比先验CV的给定值(100)小很多,也表明各参数的后验概率分布是由数据决定的而非给定的先验概率分布。评估结果认为,西北太平洋柔鱼处于良好的资源状态,1996~2004年的逃逸率平均值为60.5%,范围为51%~68%,在管理目标(逃逸率40%)水平之上,管理策略应根据分层次贝叶斯DeLury模型实施渔季中的实时管理,将得出的包含历史数据所有信息的后验概率分布作为新数据的先验概率分布,这种评估和管理方法能够降低管理的风险和提高管理的效率,并且随着历史数据的不断增加,信息量不断增多,未来的资源评估将会越来越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