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林多喜二是日本无产阶级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一生虽然短暂,却创作了不少优秀的作品,比如《防雪林》(执笔于1927年,于死后1947年被发表)、《一九二·三·一五》(1928年11月)、《蟹工船》(1929年5月)、《不在地主》(1929年11月)、《党生活者》(1932年8月)等。他的作品从初期的反映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对不把自己当人看的统治阶级的反感引发对统治阶级的反抗渐渐发展为对与自己同病相怜的劳苦大众的惺惺相惜的情感而产生了阶级情感和阶级意识从个人意识的觉醒到社会意识的觉醒、阶级意识的觉醒,小林多喜二的作品具有无产阶级文学的显著特质,小林多喜二作为无产阶级文学的旗手在当时的文坛上活跃,给当时的无产阶级文学带来一定的影响。他的作品中其中最广为人知影响力最大的是1929年发表的《蟹工船》。这部作品描写了一群失业工人、破产农民、贫苦学生和十四五岁少年,被骗受雇于蟹工船“博光丸”号。他们长期在堪察加海上漂流,在非人的环境下从事繁重的捕蟹劳动,还得忍受监工的压迫,最终,他们团结起来,以罢工反抗压迫。笔者对于其中关于劳动者极其糟糕生活状况的真实描述感触颇深,后阅读了更多小林作品。在阅读小林作品的过程中,解开了之前的几个疑惑。首先,为什么小林多喜二被杀害了?在阅读作品之后笔者认为是因为作者怀着反国家权力思想,置个人生死于不顾,用刀剑般的笔锋写下具有极强斗争意识的文章。笔者在阅读相关文献结合个人阅读感受发现在创作初期作者的反权力意识并没有那么强,从《蟹工船》开始其斗争意识渐渐变得非常强烈。而且,随之斗争方式也在慢慢变化。小林多喜二被害之后,无产阶级文学遭到了进一步的打压,迎来了转向时代。与此同时,反权力运动也渐渐沉寂下来。为什么小林多喜二被杀害以后无产阶级文学开始走向衰退之路?笔者想探究其原因,研究小林多喜二斗争意识和斗争方式的变化对于了解无产阶级文学的整体发展和历史变化有重要意义。本论文选取从《防雪林》到《蟹工船》《不在地主》的三部作品为主要对象,以各自表现的斗争意识和斗争方法为视点进行考察,结合小林多喜二的生活背景,分析斗争意识和斗争方法的变化和发展。本论文分为五个章节进行探讨:前两章主要介绍作家小林多喜二及其与之相关的无产阶级文学和无产阶级运动第三章:主要以《防雪林》为中心分析初期作品的思想特征。第四章:主要分析其逐渐通往马克思主义之路的斗争意识和斗争方法的变化。包括两小节,分别分析《蟹工船》和《不在地主》的斗争意识和斗争方式的特征。第五章为总结部分,主要分析从《防雪林》到《蟹工船》《不在地主》的变化。包括两小节,分别总结斗争意识的变化和斗争方式的发展。小林多喜二的斗争意识和斗争方法发生了变化,对于这一点笔者需要反复仔细阅读文本,通过分析不同作品中的斗争意识和斗争方式的异同点,找出其变化发展的依据和特征。另外通过阅读相关参考文献,分析其发生变化的原因,总结斗争意识的变化和斗争方式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