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循经远取动法医治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对比循经远取动法、循经远取不动法、肩三针法这三种治疗方式临床疗效的差别,为治疗肩周炎提供一种新的、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本研究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9例肩周炎病人,按1:1:1比例随机分为三组,即治疗组和对照组Ⅰ、对照组Ⅱ,各33例。治疗组采用循经远取动法,手太阴肺经型取患侧鱼际穴;手阳明大肠经型取患侧合谷穴;手少阳三焦经型取患侧中渚穴:手太阳小肠经型取患侧后溪穴;两种及以上者根据辨证论治,选取以上有关经上的腧穴,同时配合肩部的被动运动,针刺后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1次,连续治疗6天,共治疗4周。对照组Ⅰ使用肩三针法,留针30分钟,连续治疗6天,共治疗4周,对照组Ⅱ使用循经远取不动法,留针30分钟,连续治疗6天,共治疗4周。采用VAS视觉模拟疼痛评分量表、肩关节活动度评分量表、ASES肩关节功能评分量表作为指标,记录治疗前后评分成绩,并分析对比三组的疗效。结果:1.VAS:治疗前,三组VAS表评分经检验符合正态分布及方差齐,采用单因素分析P=0.546(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三组治疗前的VAS表评分具有可比性。治疗后,将三组VAS表评分进行组内比较,经检验符合正态分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三组均可降低VAS疼痛评分;将三组VAS表评分进行组间比较,经检验符合正态分布及方差齐,采用单因素分析,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Ⅰ和对照组Ⅱ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对照组Ⅱ优于对照组Ⅰ,治疗组和对照Ⅱ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Ⅰ和对照组Ⅱ。2.肩关节活动度:治疗前,三组肩关节活动度评分经检验符合正态分布及方差齐,采用单因素分析P=0.700(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三组治疗前的肩关节活动度评分具有可比性。治疗后,将三组肩关节活动度评分进行组内比较,经检验符合正态分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三组均可恢复肩关节活动度;将三组肩关节活动度评分进行组间比较,经检验符合正态分布及方差齐,采用单因素分析,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Ⅰ和对照组Ⅱ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对照组Ⅱ优于对照组Ⅰ,治疗组和对照Ⅱ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Ⅰ和对照组Ⅱ。3.肩关节功能:治疗前,三组肩关节功能评分经检验符合正态分布及方差齐,采用单因素分析P=0.357(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三组治疗前的肩关节功能评分具有可比性。治疗后,将三组肩关节功能评分进行组内比较,经检验符合正态分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三组均可改善肩关节的功能;将三组肩关节功能评分进行组间比较,经检验符合正态分布及方差齐,采用单因素分析,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Ⅰ和对照组Ⅱ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对照组Ⅱ优于对照组Ⅰ,治疗组和对照Ⅱ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Ⅰ和对照组Ⅱ。4.三组治疗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Ⅰ的总有效率为74.19%,对照组Ⅱ的总有效率为87.50%,经统计学分析,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Ⅰ、对照组Ⅱ,对照组Ⅱ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Ⅰ,说明治疗组对肩周炎的治疗效果明显超过对照组Ⅰ、对照组Ⅱ。结论:1.循经远取动法治疗肩周炎疗效确切,且优于循经远取不动法及肩三针法。2.循经远取动法可明显改善肩关节疼痛症状,恢复肩关节的活动度,改善肩关节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