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生对自身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规划整合是自我同一性的完成即Erikson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中重要发展任务。同时,个体在大学期间将面临各种具体同一性冲突决策情境,个体如何做出决策与其自我同一性的信息加工方式紧密相连。本研究的研究一运用心理测量的方法,随机选取500名大学生进行进行问卷调查研究,从动态和静态两个角度出发选取自我同一性的状态和风格两个方面,与其时间观念进行研究比较了解其相互作用关系。研究二采用2*2*2混合设计方式的实验研究,随机选取300名大学生男女均等对半分到父母支持与反对两组情境中去对自己意向VS权威推荐的冲突做出决策,对自我兴趣VS自我生存的冲突做决策并在决策基础上选择自己的时间投入程度。以解实际情况下的具体同一性情境下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1.在自我同一性视角下的时间观念的研究表明:不同的自我同一性状态和风格在时间观念的各个维度上的得分差异显著;获得状态,信息风格的个体在时间观念上偏离均衡的时间的距离较小;不同的自我同一性状态影响自我同一性风格形成时间观念的个体差异。2.在时间观念视角下的自我同一性研究表明:时间观念对自我同一性风格和状态的影响作用,是通过自我同一性的动态信息加工方式来影响个体所处的自我同一性状态;个体的时间观念差异是个体的自我同一性风格和状态的差异的原因之一。3.在父母反对的情况下大学生所做出的决策“自己意愿VS权威意见”、“自我兴趣VS自我生存”上所做出的选择与其自我同一性风格有显著关系,在父母支持大学生所做出上述决策与其自我同一性风格无显著关系;大学生在父母支持的背景下所选择的针对于自我间的冲突决策所投入的时间要显著高于在父母反对的背景下的时间投入选择。得出的结论是:自我同一性的表现是获得状态和信息风格的个体表现出比较均衡的时间观念;不同的自我同一性状态影响自我同一性风格形成时间观念的个体差异。过去积极时间观念、现在享乐时间观念和未来时间观念对信息风格有正向预测作用;现在宿命时间观念对规范风格,扩散/逃避风格有正向预测作用;时间观念通过对自我同一性风格影响继而影响个体的自我同一性状态。信息风格的个体在父母反对的情况下对“自己意愿VS权威意见”和“自我偏好VS自我发展”这两种冲突决策多数均选择以“自己意愿”和“自我偏好”为主;大学生在父母支持的背景下所选择的针对于自我间的冲突决策所投入的时间要高于在父母反对的背景下的时间投入选择。